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广东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3-06-16 05:54:38 来源:现代语文网

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录取最低分大约在556分到574分,录取位次在25856名到1734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广东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广东录取人数。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广东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历年录取分数线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2年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9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734名;

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1年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0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031名;

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2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1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1724名;

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2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0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0551名;

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1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1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3567名;

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历年录取分数线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广东 历史(历史+不限) 本科 599 1734 64
2022 广东 物理(物理+化学) 本科 617 11724 70
2022 广东 物理(物理+不限) 本科 620 10551 126

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广东 历史(历史+不限) 本科 609 2031 75
2021 广东 物理(物理+化学) 本科 617 13567 71
2021 广东 物理(物理+不限) 本科 620 12153 114

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广东 理科 本科 608 16024 165
2020 广东 文科 本科 591 2949 65

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广东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广东 理科 本科 556 25856 139
2019 广东 文科 本科 574 7598 105
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重庆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湖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北师大建设“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和“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原则,打造的与北京校区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呈现、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利用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和创新氛围,珠海校区旨在打造成为卓越教师尤其是国家急需学科师资培养的南方高地,服务港澳人心回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高精尖研究中心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基地。2017年8月,广东省、珠海市、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签署了《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三方协力共同推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建设。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珠海校区。一、人才培养珠海校区坚持服务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北师大文理基础学科优势,聚焦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培养卓越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珠海校区建设有一带一路学院、未来教育学院、文理学院、未来设计学院、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湾区国际商学院以及乐育书院、会同书院、知行书院、凤凰书院,实行“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2019年9月,珠海校区迎来学校首批在珠海校区培养的本科生。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规模6000余人。二、学科建设珠海校区对标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以北师大11个“双一流”学科与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为基础,布局教师教育与教育科学、中国文化艺术、脑科学和健康、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治理、未来新兴学科6大学科领域。目前珠海校区已成立了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围绕重点学科集群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机构/团队的孵化培育;建设有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南方中心、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基地、粤港水安全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平台和省部级实验室;正在逐步构建。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