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9职校技能大赛,职教改革风向标

2023-06-05 09:18:51 来源:现代语文网

从6月2日开始的持续一个月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今天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一组数据印证了此次大赛的影响力??

15个专业大类,98个比赛项目,全国17个赛区,参赛选手近1.1万人,指导教师近8000人,500多家企业参与比赛。

起始于2008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今年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大赛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毫无争议地成为观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

那么,今年的大赛透露出我国职教改革怎样的发展动向?记者通过对大赛的观察和对参赛师生、专家的采访,进行了一番梳理。

以大赛促职教战略转型??

主动服务国家产业升级

在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一幢实训楼内,一层的大厅已被布置成“未蓝”创客空间。走进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大屏幕的一片蓝色,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几个实验平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有会跳舞的蜘蛛机器人,有挥舞着双臂的“钢铁侠”,几名学生手拿遥控,聚精会神地操纵着平台上的机器人。一名学生在墙上的屏幕上点了一下,创客空间的窗帘自动拉开;再点一下,窗帘缓缓拉上。

据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丹阳介绍,“未蓝”的含义是“未来的蓝领工人”,创客空间的成立,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虽然这些机器人都是直接买零部件组装的,但是借助于这些载体,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所以创客空间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的平台。”张丹阳说。

观察今年的大赛,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新设立了一批如“未蓝”创客空间这样的工业机器人比赛项目。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介绍今年大赛的特点时,也重点谈道:“今年大赛新设了一批如工业机器人、工业模具、3D打印等新技术赛项,目的就是要引导职业院校办学主动适应并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战略。”

近两年,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制造业正在向高端方向升级,一些制造业装备技术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高铁、核电站技术等。“这就倒逼我国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先进制造业发展,培养更多能熟练操控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葛道凯说。

今年大赛举办的技术技能作品成果交流赛中,凸显了高技术和高技艺。记者在交流赛现场看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报送的作品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数控铣床教具模型、智慧生活系统、3D设计与打印等高精尖产品为主。

一位参赛学校的教师对记者说:“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主动参与行业企业产品研发与设计,主动服务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输送急需人才的特点。”

以大赛促办学理念转变??

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和健康生活

“今年大赛设置了有关健康生活、绿色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赛项。”葛道凯说,这是今年大赛的另一个新特点,目的就是要借此引导职业院校改变办学理念,从只关注冷冰冰的机器,转向更具人文情怀。

在新闻发布会上,葛道凯还详细向在场记者讲述了今年新设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他解释说,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除了关注人的健康生活外,今年的大赛还延续了近两年更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惯例,设置了戏曲、民乐等艺术专业技能,中药传统技能、手工制茶、中华茶艺等赛项。

精美的手工绣花旗袍、造型古朴的紫砂壶、样式繁多的手工项链……7月2日上午,在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展位前,学生手工制作工艺品引来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和购买。该校教师顾丽霞介绍说,学校已经连续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了。

“今年我们把学生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珐琅彩、新彩、紫砂壶等作品带来参展,发现深受市场欢迎,作品供不应求。7月1日首日开展,就售出两件作品。”顾丽霞说。

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该校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刘龙华,一首二胡独奏《迎春》,赢得阵阵喝彩。顾丽霞说,在传统文化工艺传承方面,学校开设了很多传统的特色工作室,比如陶艺、木雕、刺绣等,学生可以任意选择。

再以此次大赛的技术技能作品成果交流赛为例,一些边疆省份报送的作品大多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品为主,比如湘绣、藏绣、唐卡、剪纸、雕刻、宣纸、漆器、竹编等。“这体现出职业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传统手工工匠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位边疆省份带队参赛的教师说。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