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培养不能视艺术技能为专业能力

2023-06-10 21:29:36 来源:现代语文网

“我们在培养本、专科幼师生的过程中,《指南》和《纲要》的精神怎样融入教学中去?是单独开门课,还是融入五大领域教学,又或是放入政策法规类课程中?”在12月4日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举办的北京学前教育论坛上,北京城市学院一位教师的提问,反映出了当前幼师培养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普遍困惑。

“国考”倒逼幼师培养方式改革

按照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最迟到2018年,全国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迎来“国考”,这同时也是对幼师培养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

据了解,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教育部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而制定的。从2012年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到建立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是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举措。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看来,这些文件的制定,是在倒逼幼师培养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现在,很多学校关心国考,因为你的毕业生通过率有多少,这就是社会评价。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是必然的。”

为什么要“倒逼”?那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冯晓霞表示,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师范院校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新课程”的需要就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院校的幼师培养方式与《指南》和《纲要》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用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提升职业尊严

去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期间,冯晓霞曾遇到网友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没上幼儿园时,什么都敢画,上了幼儿园后,什么都不敢画,问起原因,就说老师没教。为了解读这个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还曾作过一项研究,召集一些幼儿教师画一棵树,结果所有教师画的树都是一样的。

“我们就用这样的技能技巧教幼师生,他们到了幼儿园会怎么教孩子可想而知。在最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艺术领域,却不给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长期在师范教育中存在的这样一种教学,难道不应该改革吗?”冯晓霞表示,《指南》中有“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的教育建议,但很多幼师培养院校的教师对此很抗拒,说不知道怎么教了,这反映了他们对美术教学到底追求什么还认识不到位。

像美术教学一样,在《指南》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总认为幼师生的特色是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方面的才能,但实际上那是艺术人才的特色,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性的集中体现。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体现了一种‘不可替代性’,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误解,如把教师本人的艺术技能误认为是专业能力。”冯晓霞说,教师专业标准在促进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将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现在,美国有个州规定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高中教师相当,这正是对幼师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程度的认可。

幼师培养过程更要追求专业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介绍了一项关于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的调研,调查对象包括18个省份的教育厅、90所教师教育机构等。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院校是中职学校,占68.7%,而师范院校占24.1%、综合大学占0.7%、综合学院占3.9%;在学历层次上,以中专层次为主体,占84.5%,而本、专科占比较少,分别为4.8%、10.7%。

在朱旭东看来,在师范院校、综合院校与职业院校并存的三轨多级教师教育体系之下,幼儿园教师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培养院校师资队伍质量不高,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少,从而也就带来幼师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朱旭东建议,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不妨探索开放体系基础上的二次封闭体系,开放是指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而二次封闭是指在高水平大学建立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从而使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

“幼儿教师是最具有学的专业性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特点迫使教师要有学的设计,那么作为幼师培养院校的教师,也应该重新理解自身的专业性,不仅要具有教的专业性,还应增加学的专业性。”朱旭东认为,幼师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需要培养院校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幼师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因为没有学的设计的课堂,是不能保证质量的。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