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结合南海仲裁案说说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2023-06-12 08:23:06 来源:现代语文网

结合南海仲裁案说说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应以洛伊特哈德为*的瑞士联邦委员会邀请,*将于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

其间,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施瓦布邀请,*将于1月17日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巴赫邀请,*将于1月18日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

外交部将于1月11日上午9:00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将介绍*此次出访相关情况并回答问题。欢迎媒体朋友踊跃参加。

问:据媒体报道,菲律宾外长亚赛和副外长马纳罗近日分别表示,菲律宾担任今年东盟轮值*国期间,将不会把南海仲裁案裁决作为东盟会议讨论议题,由于菲方正在同中方进行双边接触,没有在东盟层面提及仲裁的必要性。请问中方如何看待菲方上述表态?这个问题不再是今年中国和东盟间的问题了吗?

答: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问题。中方对作为今年东盟轮值*国的菲律宾政府上述表态表示欢迎。南海问题本来也只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的问题,而不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问题。中方将继续致力于同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磋商和平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中方一向高度重视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愿与菲方加强沟通对话,支持菲律宾政府开展好作为东盟轮值*国有关工作,同东盟国家共同聚焦发展合作,妥善处理好有关分歧,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问:中国承认“主权豁免”原则,并据此维护自身海外利益。在香港海关扣留新加坡装甲车事件中,中方是否承认“主权豁免”原则?是否认为在此次事件中“主权豁免”原则是一个例外?

答:就一般原则而言,中方一向遵循、也敦促所有国际社会成员都严格遵循国际法。同时,国际法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能在不同的时候采取不同的适用态度。

至于新加坡装甲车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被扣一事,我们已多次表明中方立场。我可以再次强调:第一,所有国家都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关系的必要前提。第二,有关方面也应严格遵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法律法规。昨天我也说过,香港特区政府正在依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谨言慎行,以利于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问:坦桑尼亚外交部发言人近日表示,根据《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方将于2020年前支持坦建设200家工厂,预计将创造20万个就业岗位。请证实。王毅外长访坦期间,双方达成哪些合作成果?

答: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在此次峰会上宣布的以加快非洲工业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受到广大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一年多来,落实论坛峰会成果已成为促进中非合作发展的强劲动力,中非双方正在加强对接。双方合作已取得很多看得见的积极成果,造福了双方人民。

中国和坦桑尼亚传统友好,中坦合作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战略合作。王毅外长刚刚对坦桑尼亚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受正在边远地区基层指导抗灾工作的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委托,马贾利瓦总理会见了王毅外长,王毅外长还与马希加外长举行会谈。双方同意进一步夯实中坦两国人民友好和政治互信,着力打造互利合作、人文交流、军事交往和国际协调四大亮点,让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在坦桑尼亚更多落地。我们也相信,王毅外长此访将进一步促进双方传统友好,加强合作对接,为中坦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注入新活力。

结合南海仲裁案谈谈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令人瞩目。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原则上一致同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但各方在领土、主权和资源获取方面的争端并未平息。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介入程度逐步加深,东南亚各声索国相应挟美以自重,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特征日益凸显。一旦大国竞争成为规范南海问题解决方向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东盟的团结性,还是中国多年来在与东盟各国互动中形成的温和态度,都将面临巨大考验。

一、南海问题实质的转变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博弈,南海海域及其岛礁形成了被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分别控制或声称拥有主权的复杂局面。由于靠近对世界贸易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本价值有限的南海岛礁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和战略重要性。虽然2002年11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签署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和平前景,但争端各方仍时常发表关于争议岛屿的挑衅性声明,船只相撞、相互拘捕或强行搜查渔船及渔民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随着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的走高,以及地区内国家经济的增长,各国纷纷寻求新的稳定的能源供应,南海海域因此成为周边国家的新目标。

南海油气、渔业等资源一直是周边国家重要的财富来源,各国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以自主开发、联合外国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等方式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菲律宾强调在石油供应上的自给自足,意图在今后几年内将中菲争议海域向外国公司开放开采合同招标。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局面。对资源的争夺成为自DOC签署以来引发南海新冲突的主要诱因。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同样如此,2009年,中国宣布将南海禁渔时间调整为每年的5月16日至8月1日。禁渔期间,中国渔政船将对在西沙群岛附近非法作业的外国渔船和船员实施执法。中国禁渔令的范围虽不包括南沙群岛,却多次遭到越南的抗议,称禁渔令影响了越南渔民的生存。越南渔船不仅越界到中国海域捕鱼,还进入到东盟其他国家的声索区域,导致与其他声索国频频产生渔业纠纷。为了配合南海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日渐增加的资源争端,各声索国加强军备建设,努力提升海军和海岸警备队的能力。这些举措使南海司空见惯的小规模相互袭扰有擦枪走火升级的风险,激化了国民情绪,缩小了各国政府的妥协余地。

2009年以后,在资源争夺引起的小摩擦持续升级的情况下,美国的介入为南海问题的管理与解决再添新难题。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ARF)上高调宣称南海争端的解决涉及美国维护海上航行自由的国家利益,暗示中国在“胁迫”南海周边国家,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自此,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的部署在“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下逐步展开。

二、大国竞争实质的表现

金边会议前后南海问题的最新发展表明,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酵,这一问题的实质正从基于领土资源的争端,逐渐且日趋明显地向大国竞争转变。

第一,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自希拉里-克林顿在2010年7月ARF上发表关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讲话后,美国不断明确它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事实上鼓励了东盟声索国与中国对抗。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6月通过一项决议,宣称“强烈反对中国军舰在南海争端中使用武力”,敦促“通过多边和平程序解决南海争端”。该决议还“赞成美国武装力量基于支持在南海的国际水域和空域的航行自由权而继续行动”。2013年7月,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重申亚太地区的航行自由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再次指责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东海及南海威胁动用武力。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竞争公开化、复杂化。

凭借在南海问题上日益清晰的政策立场,美国以一种与中国针锋相对的态度干涉地区事务。具体而言,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相悖之处在于:(1)美国强调应该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进行主权诉求,要求只从陆地和合法的岛屿确定海域主权;而中国则根据历史主权和权益以及首先发现的权利提出主权要求。(2)美国支持来自所有声索国的集体外交进程,并不时要求将争端交由国际法庭仲裁;而中国坚持谈判应该是在中国与东盟声索国双边范围内进行的,第三方不应卷入。(3)美国名义上宣称中立,事实上采取了站在东盟声索国一边的立场,多次表达对菲律宾和越南的支持。(4)美国明显施加了要求各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的压力,不断在东盟美国对话会上推动为南海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力图影响准则的内容。这与中国渐进式的、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扰的谈判立场相悖。

第二,美国调整亚太军事战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关系,为在军事上干涉南海问题做准备。在2012年6月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2020年前要把60%的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他宣称:“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军事力量,美国将更新其在亚太地区的海上力量并且保持‘警觉性’。……为了促进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我们的军队要分担安全责任。”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的海权之争势必凸显。

作为调整亚太军事战略的重要步骤,美国从2012年下半年起,增加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的驻军,并分步扩大在澳的军事活动。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方面,美越这对昔日宿敌在防务关系上的发展最具指向性。自2008年10月以来,美越连年举行政治、安全和防务对话,频繁开展军事互访,不时进行联合军演,对话议题和军演内容均涵盖地区安全和南海争端。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加强与传统盟国菲律宾的军事合作。美国前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在许多方面,我们正在美国与菲律宾的关系中书写一个新篇章,将家长式的关系变成平等的伙伴关系。”美菲军事关系的发展和强化集中于海上安全方面,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联合海上军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演习地点也时常位于或靠近南海争议海域。菲律宾借此为自己在南海争端中壮胆,而美国则为重返亚太寻找契机。即便是一向相对独立的印度尼西亚的立场也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伴随着华盛顿解除长达十余年的与雅加达发展军事关系的禁令,印尼拒绝了中国的观点美国不应该干涉南海争端。在美国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东盟一些声索国在南海争端中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行动,大大增加了南海的紧张和不稳定。

第三,中美战略互疑加剧。“战略互疑”指的是一种观念,即认为对方国家实现其主要长期目标是以本国的核心发展前景和利益为综合代价的。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似乎在中美两国中均有增长。这种观念一旦发酵,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中美战略互疑必将对南海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争议解决愈加困难。

中国海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施“走向海洋”战略。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海军力量与海洋利益同步得到扩展,与西太平洋上主导性海洋强权美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增加。美国相信,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控制邻近海域(近海)的强烈愿望,可能对美国自由进入公海并在其中自由行动提出挑战,而这种自由对美国履行对其地区内盟友的承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越来越依赖于原材料进口的事实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它挑战美国在亚洲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安全竞争。为了避免地区影响力遭到削弱,奥巴马政府清楚地表明其在南海的利益以及加强与盟友的关系,以对抗在西太平洋来自中国的压力。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深深扎根于历史。中国领导人倾向于将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看作是冷战的残余。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官方观点始终是保持“中立”;但在中国看来,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显然意指中国的外交动作表明,它希望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使争端长期存在。中国基本上相信,正是美国对于其盟友的保证才使得一些东南亚声索国在南海主权和资源问题上更加鲁莽地与中国对抗,这无异于共谋反对中国。因此,中国不得不继续暗示它的硬力量,申明坚决保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其他利益。

三、南海问题的未来发展

在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将在以下三种背景下展开。第一种是中美竞争加剧,南海问题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地区主导权之争。在此过程中,中美竞争分裂了东盟,弱化了东盟的中心性;南海争端则持续发酵,紧张升级,各国在“行动一反应一行动”的恶性循环中政策日趋强硬,安全困境变为现实。第二种是强大的、有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得到东盟与中国的同意和共同实施。东盟的政治竞争力和中心性得到加强,美国和其他大国在地区内的活动受到规范,南海实现和平稳定。第三种是一种多方努力管理南海问题的局面出现。争端会得到管理但不会很快解决,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对话、外交口角和紧张状态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在军事上并不明显地站在任何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意识到自己正面对一个战略难题,其捍卫海洋主权和利益的政策与其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地区战略相冲突。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缓解南海的紧张局势。2010年1月22日,在东盟秘书处的一次讲话中,国务委员戴秉国宣布中国不会谋求“霸权”,南海问题会留到下一代加以解决。戴同时告诉美国,“中国从来没有想过在世界上争夺领导地位”,相反,中国与美国合作应对各种难题,是一个“美国可以信赖的伙伴”。事实上,中美关于海上安全问题的讨论已经存在,并形成了“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目前需要对这种机制进行补充和加强。中国还同意于夏首次参加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并参加救灾等项目的演练。中国也致力于缓解与越南的紧张关系。2011年10月,越共*阮富仲访华,中越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共和国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承诺妥善处理海上问题并保持沟通和对话,“不使其影响两党两国关系和南海的和平稳定”。更重要地是,中国和越南同意在防务部门之间建立热线联系,加强军事交流合作,增加海军舰只的互访,并在陆地边界和金兰湾进行联合巡逻。此外,中国还发挥软力量优势,宣布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推动与东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格局,重申为最终达成COC而努力。

结语

南海争端曾被认为是中国与其邻国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对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安全事务上的工作能力的考验。但随着美国加强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介入,东盟声索国加大能源开发,以及中国国家利益的日益拓展和军事力量的持续上升,这一机会似乎正在失去,考验却越来越严峻。

结合南海仲裁案谈谈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南海问题包括一系列复杂的争端,其产生的根源是有关国家歪曲事实、非法侵占中国的南海诸岛并动用一切手段企图将侵占行为合法化。近年来,美国等国还利用“南海航行与飞越自由问题”、“中国搞南海军事化”等伪命题进行炒作,无理指责和诽谤对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正当行为,破坏南海地区稳定,企图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南海诸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海诸岛实施主权管辖,从未放弃过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其他相关权利。1939年,日本非法侵占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归还中国,中国通过编制地名、公布地图、行政建制、军事驻守等方式宣示了主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同样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和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均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有三点需要特别澄清:一是无人定居的领地不一定是无主领地,就像房子没有人住不等于房子没有主人一样;二是无论是传统的国际法还是现代的国际法,都没有以地理位置远近来决定海洋岛礁的领土主权归属这种说法;三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没有任何国家提出异议。

随着南海海域丰富的油气资源被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陆续开始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岛礁,这种武力侵占行为是国际法所明令禁止的。中国不承认并坚决反对把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被武力侵占的状态说成是“既成事实”或“现状”,因为有关国家的武力侵占行为是非法和无效的。为了维护地区局势稳定,中国始终保持高度克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端,但这种克制决不能解释成中国政府默认放弃了被侵占岛礁的主权。

二、“南海断续线”不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48年,中国政府以对外公布南海断续线的方式,重申中国自古以来在南海拥有的领土主权和其他相关权利。包括南海沿岸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在很长时期并未提出任何异议,也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就此提出外交交涉,包括美欧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的地图均据此将线内的南海海域标绘为中国疆域。

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获得通过,1994年正式生效。该公约在总结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诸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海洋区域管辖权,为当代国家间的海洋划界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但该公约不涉及岛礁等领土主权归属认定,也不否认国家间采取协商方式解决涉海争端。该公约中有很多关于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海湾的规定,并不反对在它之前已经形成的历史性权利。

南海断续线重申了中国自古以来拥有的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从国际法层面看,领土主权问题是习惯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调整的范围。因此,不能把该公约作为评判南海断续线合法性的唯一或主要依据,更不应允许利用该公约将任何侵犯和损害一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合法化”。一些国家将海洋划界问题与岛礁主权归属问题相混淆,指责南海断续线违反《公约》,实质上是在挑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三、不存在所谓的“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受到影响”

事实上,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正常的航行和飞越自由,这一点各有关国家从未存在分歧,也从未遇到过任何阻碍。中国和南海沿岸各国在这方面都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大部分能源和海上货物贸易运输经过南海,作为南海最大的沿岸国,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既是国际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自身国家利益。因此,中国坚定不移维护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与安全,确保航道航行畅通。中国也希望有关国家严守国际法,尊重沿岸国主权、安全和相关权益。

真正威胁南海和平稳定和航行飞越自由的,是美国等个别国家打着“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口号,在南海炫耀武力,抵近侦察,甚至派军舰战机抵近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临近海空挑衅,制造紧张局势,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

美国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在南海问题上一直主张所谓的“航行和飞越自由”,这是基于1979年美国政府推出的一项外交和军事性质的“航行自由计划”而来。美国政府认为当时第三世界沿海国扩大海洋权主张的形势损害美国霸权,为抗衡即将诞生的新的国际海洋法制度、最大程度维护美国军事力量出入各大洋的自由和机动性,美国制定该“航行自由计划”,自行判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所谓“过度海洋主张”,并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海域派遣军舰和军机,以显示美国不接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权利主张。这种“航行和飞越自由”超出了国际法中的“航行自由”范畴,其理论和实践毫无国际法依据且十分霸道。比如,国际法没有非常明确地规定关于领海基线的画法,一些国家的领海基线采用直线画法,早在1951年国际法院就确认这一画法“不违反国际法”。但美国将该直线画法称作“过度海洋主张”而不予承认。再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相应管辖权,其他国家需予以尊重。但美国认为,在12海里的领海以外就算国际水域,美国有权开展包括军事航行在内的任何活动。美国所主张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到底合不合理、合不合法,明眼人一看便知。

美国炒作“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纯粹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是在为美国军舰和战机抵近有关国家近岸海域侦察制造借口。美国把美军在南海的大量存在说成是对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的基本保障,却把中国军事力量成长说成是对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的主要威胁,这是颠倒黑白,宣扬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美国用军舰军机抵近甚至进入中国有关岛礁邻近海空域,进行长时间、大范围、高频度的活动,早已不属于航行自由的范围,而是严重的政治和军事挑衅,极易导致不测事件发生,是十分危险的,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予以应对。

四、指责中国开展南沙岛礁建设、污蔑中国搞南海“军事化”毫无道理

近年来,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开展了陆域吹填及岛礁设施建设等工程,这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不针对任何国家,不会对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对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中国南沙岛礁建设除满足必要的国防需求外,更多是为各类民事需求服务,以更好地履行中国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海洋科研、气象观察、生态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岛礁建设,无论规模多大、速度多快均无可非议。

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部署必要军事设施,采取措施保护岛礁及人员和设施安全、应对各种威胁,这与各国普遍做法一致,不存在“军事化”问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坚持通过谈判磋商和平解决争议。这些政策是一贯和明确的,不会改变。事实上,美国炒作渲染南海问题,加大其军事存在,频繁派军机抵近侦察,炫耀武力,开展有针对性军演,推动地区军备升级,甚至派军舰军机到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临近海空进行挑衅,这些行为才是危险的军事化行动和对南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美国要求中方承诺不在有关岛礁建设军事设施,不在南海保持军事存在,这是企图剥夺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自卫权。以此指责中国搞南海“军事化”,是彻头彻尾的颠倒黑白,中国也绝不会接受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