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提案关于确保特殊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2023-06-17 21:23:19 来源:现代语文网

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又译为“融合教育”,倡导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我国的随班就读正是顺应这一理念的产物。今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融合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过,各地屡次发生特殊儿童被学校和其他家长要求退学的事件,反映出推广融合教育在我国仍旧任重道远。全纳(融合)教育在中国究竟面临什么困难?如何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成为困扰当前社会的难题。近日,由救助儿童会和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主办的“2017全纳(融合)教育座谈会”在京召开,众多专家学者及特殊儿童家长代表出席会议,讨论构建全纳(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保障所有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梁志图(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办公室主任):

近半受访教师未听过融合教育

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调研并发布了《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反映出存在于我国融合教育的一些问题。我们调研发现,首先对比台湾地区,大陆融合教育还有较大差距。3月,台湾从学前到大专一共有12万身心障碍学生在接受教育,其中83.1%的身心障碍学生在普通班级里接受融合教育,而且师生比能够做到1:7这样高的比例。然而大陆现在只有54.2%的残疾学生在普校就读,在师生的配比上,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地区为例,师资配比也只做到了1:36。

第二,融合教育的理念还需要推广,课程还有待普及。调研发现有接近一半(46%)的老师没有听过融合教育,有40%的老师虽然听过,但是对其内容不太了解。而且,受访老师里面有81%在毕业前没有学过融合教育课程,普通学校的老师基本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在大学本科、研究生或者说博士阶段,对于融合教育了解还是不多,在职的培训也更少涉及特教了。

第三,家长对融合教育有很强烈的需求,跟目前学校的师资状况存在矛盾。大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还是希望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但调查中,有计划去给老师做培训的学校还不到一半,有76%的老师认为特殊孩子应该到特殊学校接受辅导和教育,普通学校只要专注普通孩子的教育就好了,这种态度比较消极。阻碍老师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因素主要包括他们本身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精力有限,还缺乏一定的支持和培训,普校老师去教特殊孩子不能评先进,评职称,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都没有回报,没有成就感,也没有动力,只能当好事去做。

最后一个发现,阻碍融合教育主要是师资的问题。89%的受访老师认为老师力量或培训不够是推动融合教育或者随班就读的最大障碍,这包括缺乏专业的老师,学科老师精力不够或者培训不足等。其次,缺乏岗位编制和职称也是阻碍随班就读发展的一个因素。

从教师层面,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要加强师资培养,师范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并在随班就读的老师福利政策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将有利于加快国内随班就读的发展。

蔡聪(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残障项目总监):

融合教育给予残障群体选择的权利

我先说三个身份,第一个我本身是一个残障人,其次我是一个刚刚有女儿的父亲,第三个我本身是一个在残障领域做了7年倡导的工作者。首先,我在想到底什么是教育。我觉得教育是一种支持,一种信任,而不应该是一种安置,实际上这说的是我们残障人面临的现状。一提到说残障人想上学,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把他放在安置的形式,甚至这样的话语会写到法律里面。教育不是把每一个孩子放在这样一个筐里去选择谁是好的,谁是不好的,谁是合适的,谁是不合适的。我们要信任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教育成就他最好的自己。基于这样一份信任,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其实都要围绕怎么样支持这个孩子去成长。

我们去推动融合,希望和大家生活在一起。融合其实是一个结果,没有任何前提,本来就应该去做的事情,不能一谈到融合就说可能现在还缺很多东西,没有硬件,没有软件,那些都只是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产生了一些借口而已。

作为一个残障人,我希望和大家融合到一起,但我也想说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会跟我的社群待在一起会更加舒适、更加舒服。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其实融合对你们并不好,因为可能你在这个社会上会遇到很多歧视,遇到很多伤害,可能我们没有准备好,有很多的理由,这些理由OK吗?你也可以说它是OK。我不见得会去融合,但我要的是我有这个选择。当我希望能够在这个社会里面去经历风风雨雨的时候,我希望这个社会是接纳我,能让我进去的,而我只希望说生活在我这样的一片天空下的时候,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没有选择,这是我作为残障人自己的想法。

最后作为一个残障领域的工作者、倡导者,经过7年、10年的工作和思考,发现残障者处于一个隔离的状态。在教育、就业、婚姻很多方面可能都面临问题。而融合教育这个最好的、最经济的、最有效的、也是最长远的解决方式就是让残障者从小有机会和他人生活在一起,让我们知道在周围世界里面有这样的人,有那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在学校,在工作岗位,成为一个教育者,成为一个律师,一个记者,一个程序员的时候都会想到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单一的、偏狭的,而是一个多元的、美丽的,所以希望在教育层面不断地推动融合教育。

肖非(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推动融合教育的目标和手段存在矛盾

融合教育这个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出现并流行,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主题就是融合教育。为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国家最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文件来规范特殊教育,教育部发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里面确定把全纳教育作为我们国家后续发展的一个方向。未来我们国家所有的特殊儿童都要和正常的同龄孩子在同样的学校里面接受教育,这个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不过目前,我们国家这些年随班就读的教育实验,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全纳教育、融合教育其实现在没有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即使在教育系统内部,融合教育这个概念目前还只是理想。融合教育的一些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个儿童不仅仅是指普通儿童,也包括有残疾的儿童,这样的一种理念并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比如我们说智障孩子要上学、接受良好教育的时候,很多人就说这样的孩子有什么可教的,教他们做什么,他们学什么;比如说融合教育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应该被挖掘出来,教育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不接受这样的观念。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残疾儿童被普通孩子的家长赶出学校,他们认为这些孩子只能上特殊教育学校,这都是观念滞后才导致的。

第二个问题,特殊教育的政策在全纳教育发展的问题上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认为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仍然不够明确。一方面,提出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可是现实做法是在大力地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特教学校,比如校舍建设、师资培养,我们国家大概已经有两千多所特教学校,这些说明政策是不明确的。

第三个问题,融合教育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融合教育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每一个残疾孩子都应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或者高质量的教育,可是我们的质量到底高不高?我们国家发展了随班就读,这么多年了到底做成什么样了?我觉得这个质量是值得担忧的。有说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就坐”,残疾孩子到了学校在那儿坐着,我们给他提供的教育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恐怕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第四个问题是支持体系有待完善。当一个残疾孩子进入到一个普通学校和普通孩子住到一起的时候,他的学习要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有很多条件,可是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老师没有接受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面对特殊孩子的时候束手无策;比如说学校的无障碍环境能不能提供?可能在目前情况下很多地方这一点也做不到。

我们未来实施全纳教育、融合教育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有解决应对的方案。

第一个要制定特殊教育法律,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我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竟然没有特殊教育法,有点遗憾。我们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遇到了很多问题,特殊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实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的缺位。当一个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被家长老师赶出时,我们没有相应的法律去提供保护。应当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解决特殊教育发展贡献领域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建议将融合教育作为应对普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普通教育如果不改革,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如果不转变,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把残疾儿童放入这些普通学校,可能受害者也还是残疾儿童。一个残疾儿童到了一个普通学校,学校教育需要进行很多方面的改革,教育政策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对教师配备、随班就读教师待遇等各个方面进行明确,法律和政策才会比较好地落地。

第二个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要重视融合教育课程方法的整体设计,当一个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到了普通学校以后,首先要求老师给他设定课程教学计划,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考虑怎样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学有所获。普通学校的老师首先要具备制定个别化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贯彻实施这个计划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还要协调资源,保障融合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政策上应该明确所有的儿童都应该有权利转入不同水平的课程,说白了学校的课程应该向所有儿童开放,而不仅仅是为某一部分的学生服务。

第三要加强相关资源整合,构建生态支持系统。要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融合教育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从两个方面落实。第一个就是教师教育一定要引入合理的专业,应该把融合教育这门课作为一个基础课程,培养合格的教师。第二个各级政府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所有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老师都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比如法律明确这些老师修够多少学分才能具备上岗资格。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参与,我国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参与力度和规模都是不够的,家长的话语权实在太少了或者太微弱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家长组织。未来在这个方面能不能有一个政策的突破,自己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我们的家长组织来向社会呼吁,包括融合教育的推进,离开了家长,离开了家长组织,离开了社会的很多公益组织有时候就很难进行,在这方面重视社会组织对特殊教育的参与,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家长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构建生态化的支持体系,政府、社区、家庭都要紧密地合作。融合教育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融合教育的推进来构建一个融合的社会,社会的融合、社会的和谐才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