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潍坊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2023-06-14 11:52:50 来源:现代语文网

潍坊各地不一样的过年习俗……

奎文?潍城

新衣里塞红包

过年穿新衣是潍坊城区的年俗传统之一。在春节里,不仅要备年货、买新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外,还会追求新的服饰。正月初一走出家门拜年,首先展示的就是那一身新行头。古时候,这种习俗也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其实,新春穿新衣在春节是有讲究的。不少潍坊人过年为了图个吉利,选择的颜色大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辟邪吉祥。除此之外,还会在衣服、裤子或者帽子绣上吉利的图案,来增添新年的喜庆。

今年64岁的王英家住奎文区苇湾小区。她小时候都是父母做衣服,鞋子和帽子则是从外面买。“那时候,新衣服都是用缝纫机做,咔嗒咔嗒地踩起来,十分好听。”王英回忆说,他们家里一共四个兄弟姐妹,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穿大红棉袄,缝上仙鹤和凤凰等吉祥的图案。“做的时候总会给我们做得大一号,就怕第二年没法穿了。”王英笑着向记者说。

如今,王英和兄弟姐妹每年给九旬的老母亲买新衣服时,同样会以红色为主。在王英看来,小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做衣服,是对孩子的关心;长大后,孩子给长辈买衣服,则是孝敬。

王英给母亲穿上红色新衣。

正月里走在街头,拜年大军几乎都穿着新衣服,与其他县市区不同,奎文区和潍城区新年穿新衣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会在春节的前一天给孩子的新衣口袋里放上“压岁钱”,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床边。等到大年初一孩子穿上新衣服时,会发现口袋里有一个红包,寓意着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在潍城区太平街附近居住的陈阳今年32岁,上高中之前每年都会收到一个红包,红包里有压岁钱。这个红包并不是父母当面给他的,而是除夕夜父母悄悄地将其放在自己衣服的口袋里。除夕之夜,一家人守岁并通宵不眠,母亲趁着他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放爆竹的时候,将买好的新衣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床上,并在衣服口袋里放上红包。陈阳总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希望能尽快到零时。小学的时候,陈阳看着表只要过了零时,便会迫不及待地将新衣服穿上,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再将手伸进口袋,掏出大大的红包,高兴地合不拢嘴。

如今,城区过年穿新衣的习俗没有改变,只是自己做衣服的已经很少了。不过,红包放进口袋的习俗仍有不少人在坚持,很多爷爷奶奶会以这样的方式给孙子或孙女发红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衣服随买随穿,可新年穿新衣的习俗不会改变,因为这不仅包含着家人对自己的爱,还包含着人们迎春纳吉的美好心愿。

昌邑

和头茬面,全家蒸饽饽

昌邑人的年味是伴着饽饽香飘出来的。日子过得再好,带的礼品再丰厚,大饽饽始终是昌邑人过年走亲戚时必不可少的一份心意。

饽饽在很多地方是馒头的别称,但在昌邑,馒头和饽饽不是一回事儿。昌邑人说的馒头又叫干粮,是最家常的主食,制作相对简单,只有快过年的时候才会蒸饽饽。饽饽从外观上看,是馒头的升级版、加大版??比家常馒头大2倍?4倍,圆顶平底,周身光滑。

昌邑饽饽又大又圆

从前,吃的面都是推着小推车驮着小麦去磨坊磨出来的,头茬面雪白细腻筋道,只有包饺子和过年蒸饽饽时才拿出来用;二茬面就略粗一些,日常干粮就用它来做。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拿出准备好的头茬面,开始蒸饽饽。要想饽饽蒸得好,必得面发得好。昌邑饽饽用的是“老面引子”发酵,还有独特的炕头揉面方式。女人们清晨起床和面,三盆五盆放在暖炕头,盖上塑料布或白包袱。面发好后,面板直接上炕,揉面的人或站在炕前,或跪在炕上,下大力气揉面。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面剂子一遍一遍轮着番地揉,直到每块剂子都软乎乎热乎乎,这就算揉好了。只有反复揉捏,蒸出来的饽饽才会一层一层的,用手一撕,像雪白的花瓣儿,丝丝麦香,片片筋道。

男人力气大,先从第一遍的硬剂子开始揉。孩子等大人揉得差不多了,拿在手里揉捏保持个温乎就行,然后递到女人手里,进行最终揉整成型。面团在巧手间飞快旋转、落定,一个“蒙古包”就呈现在眼前了。

蒸饽饽也是考验人的一道工序,时间、火候,都需要拿捏精准,否则就会内里夹生,或是外皮软塌,这样的饽饽过年招待客人、走亲戚都是拿不出手的。

大锅、木柴,旺旺地烧起来。揭开锅的那一刻,若“蒙古包”都完美熨帖地膨胀起来,女人会招呼全家来围观胜利果实。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捧着烫手的大圆饽饽,不用菜不用肉,空口就能啃一个!浓浓的麦香,升腾的热气,炉火映红的笑脸,格外有“团团圆圆”“蒸蒸日上”的意味。

饽饽凉透,入瓮放在不生火的厢房,挑出大而圆的走亲戚,小的就是正月里的主食。

如今生活繁忙,每到年时,依然有不少人家愿意耐心地蒸上几锅大饽饽。没有时间和精力的年轻人也不用犯愁,市面上现成的大饽饽礼盒日渐走俏,带着昌邑人美好的新年祈愿,走进千家万家。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