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北乡村医生最新政策改革,河北乡村医生工资待遇调整

2023-06-19 13:34:48 来源:现代语文网

目前,河北省实行药品零差率的乡村医生补助大致有三方面途径。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合理补助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3年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人均30元,并明确了乡村医生承担40%-44%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并给予相应补助,乡村医生补助约合每服务人口12元。二是一般诊疗费补助。2013年,我省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参合农民门诊就医可收取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10元/人次疗程,由新农合支付,新农合对一般诊疗费补助额度原则上按每参保人不低于16元确认。三是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按服务人口给予定额补偿,即零差率补助。目前补助标准为8元/人/年,补助资金由省、市、县按规定比例分担。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综合考虑村卫生室地理条件、乡村医生服务年限等因素,进一步提高对服务年限长、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

目前,我省各地正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

如,邢台市已按照自愿参加、积极引导的原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唐山市自2013年起,资助所有集体产权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按照目前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最高标准参保,政府负担缴费的50%。廊坊三河市实施了“大学生村医”招聘工程,按照“市聘、镇管、村用”的原则,连续5年,每年招聘50名临床、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专业的大学生村医充实到村卫生室。根据被聘用者本科、大专、中专的不同学历,分别签订5年、8年、10年的就业协议,协议期内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全额事业单位人员标准执行。协议期满并考核合格后纳入基层卫生院事业编制,享受全额事业单位人员待遇。

针对村医待遇问题,在各地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我省正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争取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早日解决广大村医的待遇问题。

北京2月28日电(白雪)一个磨得破旧的医药箱,一双随时准备出发的“赤脚”,乡村医生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村子里或是偏僻的山沟,担当着保障农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角色。然而,他们却是在保障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的医务人员群体。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网传《地方领导留言板》再度推出“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网友建言征集活动。诚邀各地网友给即将进京参加全国两会的省委书记、省长留言,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此次活动中,有不少乡村医生留言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能够解决身份问题,得到公平的待遇,提高对这个群体的保障。在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基层医疗的“网底不破”。

其中,山东省一名基层乡村医生给省委书记姜异康留言,称自己通过努力考取了执业医师,但工作环境及待遇却很令人失望,网友说自己的待遇还不如打工者的收入。同时,网友指出乡村医生的身份很“尴尬”,虽然是农民,但干的是知识分子都干不了的活,风险也无处不在,网友身边很多村医在已经改行。网友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改变村医现在的处境。

网友认为要保证农村医疗网底不破,首先要用待遇留住乡村医生,留住执业医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层群众看病医疗有保证。因此,网友建议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大农村卫生室的扶持投入力度,保证政策性补助到位,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扶持村医个人发展。做到用待遇留住乡村医生,最好能够将取得执业医师的纳入事业单位管理编制,彻底地解除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河北省一位网友也就该问题给河北省委书记捎话,诉乡村医生一年365天、24小时值班,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的时间,却没有任何保障。新疆一位网友给党委书记留言建议政府能够研究解决乡村医生退休政策,同时把持有执业医师证书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以解决基层留不住人的困境。

相关资讯:

在中国,乡村医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既耕田种地,又担负着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任。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受诸多因素影响,乡村医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按照每千名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这意味着,拥有5000多万农民的我省至少需要5万名以上合格村医。

我省乡村医生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村医队伍中存在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选择村外看病的越来越多,村医收入越来越少了

一座不起眼的低矮砖房,屋顶铺着一层灰瓦,门口既没有标志也没有牌子。虽然位于村中心临街的位置,可如果没有村民指点,记者还是很难找到这个冀中某村的村卫生室所在。

“反正看病的人也不多,不用多大面积,再说村里人都知道这儿,也不用挂牌子。”该卫生室村医王真告诉记者,卫生室外屋是诊室,里屋是休息室,也当储药间。

“我今年55岁,当村医30多年了。村卫生室就是我当村医那年盖的,按理说早该翻盖重建了。但近几年来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少,我的收入也越来越低,只靠当村医这一万多元的年收入,养家都难。没办法,现在家里种了十几亩地,农忙时要下地干活,有人来看病就给我打电话。”王真苦笑着告诉记者,如今自己连“全职”也算不上,自费改扩建卫生室想也不敢想了。

与如今的“低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王真30多年的村医生涯中,也有过风光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工分制的时候,村医这一行和村干部同工同酬,在我们这儿一天能挣10个工分。后来,工分制度取消,我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药品差价,最高能占到收入的40%-50%。”王真回忆。

变化始于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不断流失,王真感觉到,来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少了。

“我们村本来就不大,现在户口在村里的,也就1200多人。但村里没有什么产业,青壮年多出去打工了。实际上常年在村里住的几百人,还以老人和孩子为主。”王真无奈地表示。

邻村村医孙明明的无奈比王真“更进一步”。

孙明明所在的村稍大一点,在册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不足1200人。“人们在外面打工久了,就看不上我们这些‘土村医’了。他们自己不在村里看病,家里的孩子老人得了病,也会想方设法到县城、市里看病,最不济也是去乡卫生院。看病的人少了,收入自然就少了。”

王真说,在社会各行业整体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村医收入不升反降。“我是年纪大了,一辈子的技术放不下,干不了别的。不然我也想转行,或者去外面打工。”

记者走访发现,在有些经济不甚发达、没有产业基础的农业村,由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村卫生所病人减少、村医收入下降,个别村医单靠行医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与王真、孙明明所在的村不同,石家庄某县村医楚卫东所在的是一个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村里有几个自办企业,村民们多在厂里上班,相对比较富裕。服务人口多、经济条件好,楚卫东的诊所也显得更为“气派”:里外共5间屋,宽敞干净,中药柜、西药柜、氧气瓶、诊断床一应俱全,还有4张病床。达到这种规模的诊所,在农村并不常见。

楚卫东告诉记者,因为村里人多,诊所设备也比较先进,每天来看病的村民很多。但即便这样,他每个月的收入也只有3000元左右。

楚卫东今年35岁,2004年毕业于石家庄一所专业医科学校,是村医中少数拥有专业资质的“少壮派”。良好的口碑和诊所先进的医疗条件,让他曾一度对自己的工作和收入非常满意。

“2010年前后,‘新农合’基本在农村覆盖。这两年家里有车的农民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好走,反正看病都能报销,到镇上、县城就是一脚油门儿的事,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农民有个头疼脑热都要跑到镇上或者县城看病。”楚卫东表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村卫生室在方便程度和报销比例方面的吸引力已经大大降低了。

差不多与此同时,2009年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要求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楚卫东的收入一下子“掉了一大半”。“村民到卫生室,一般也就是看个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最多也就是打针输液。实行‘零差价’之后,根本挣不到什么钱。”

“凭良心说,新农合、零差价,老百姓得了真实惠,我们也服气。”楚卫东说,其实国家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时,本来也是考虑了村医收入问题的,根据规定,推行药物零差率销售后,财政按各村卫生室的服务人口数量发放基本药物补贴。根据现有的国家补助标准,一个服务1000人的村级卫生室每年光补贴就应该有近2万元。

“但实际上,由于财政紧张等诸多原因,个别地方的村医补助做不到按时足额发放,经常拖欠或者克扣。”楚卫东告诉记者。

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针对我省某地264名村医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村医只有25.4%,只有1.5%的村医对收入感到满意。

为了维持生计,许多村医只能“搞副业”。上述调查显示,半医半农的村医占33%,医主农辅的村医占42%,脱产从医的人仅占7%。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财政与绩效研究室主任应亚珍多年从事农村卫生政策研究。她认为,推行新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只能使用零差率的基本药物制度,村医收入渠道发生变化。以前主要靠卖药获得差价收入,现在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和直接提供生活补助。村医收入降低,部分是政策因素导致的。因此,各地政府一定要为村医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否则,乡村医生的收入将明显下降,日常运行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补偿压力,也严重影响到乡村医生从事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