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最新人口数量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宿迁人口净流入流出比例

2023-06-08 17:18:48 来源:现代语文网

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人口的变动。本文回顾“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变动情况,并结合“五普”、“六普”等资料对近年来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人口发展基本情况

(一)户籍人口增量下降,常住人口呈U字形变动。“十一五”以来,全市户籍人口逐年上升,但增量明显下降。

末,全市户籍人口为586.28万人,比2005年增加

61.74万人。其中“十一五”末、“十二五”末分别增加40万人和21.74万人,反映出“十二五”期间人口增量明显下降(见图1)。

“十一五”以来,全市常住人口呈U字形变动,并且先降后升。2010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为472.28万人,比2005年减少22.92万人,年均下降0.94%;末,我市常住人口为485.38万人,比2010年增加13.1万人,年均增长0.55%,比“十一五”年均增速提高1.49个百分点(见图2)。

(二)人口流出大于流入,净流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户籍人口平稳增长。受全市经济发展加快的影响,人口流出大于流入的现象逐步改变,净流出人口呈下降趋势,对常住人口变动影响较大。,全市当年新增净流出人口为1.41万人,比2006年当年新增净流出人口减少9.2万人,其中“十一五”末、“十二五”末分别为6.29万人和2.91万人,反映“十二五”时期全市净流出人口明显减少,常住人口逐年增加,打工经济正在转变(图3)。

(三)劳动力资源稳中有升,占比总体平稳。“十二五”时期,全市劳动力人口稳中有升,占常住人口的71.0%左右。末,全市15-64岁劳动力人口为340.07万人,比2010年增加5.67万人,年均增长0.3%。其中,2011年比2010年增加4万人,2012年劳动力人口近341万人,2013年和劳动力人口达到341.22和341.13万人(见图4)。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区域流动。建市以来,我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转变,对人口变动影响较大。

1、人口向市外流动。人口向市外流动指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从劳务输出总量看,全市劳务输出分两个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点。1996-2005年,外出人口持续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40.2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110.5万人;2006-,外出人口持续下降,由2006年的100.7万人下降到的67.3万人。从返乡人员总量看,2005年以来,返乡人员持续较快增长,由2005年的1.2万人增加到的47.2万人(见图5、图6)。

2、人口在市内流动。人口在市内流动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人口逐步向劳动力需求较旺、生产生活水平较高的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影响十分显著。“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分别提高7.62个、16.77个和7.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2、3.35和1.45个百分点。同期的GDP年均增速分别12.6%、14.1%和11.8%,与城镇化率变动趋势基本匹配(见图7)。

(二)人口增长对消费及经济总量的影响。人口增长与消费、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联系,对消费和GDP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据2001-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的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2556和0.3110,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见表1)。

表1:2001-全市人口、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情况表

年份

人口自然增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GDP(亿元)

2001年

2.98

69.45

223.16

2002年

3.8

77.24

247.03

2003年

3.7

78

278.19

2004年

8.18

86.8

335.59

2005年

6.25

109.57

392.38

2006年

8.29

134.76

480.46

2007年

4.89

158.87

585.61

2008年

5.88

196.8

721.09

2009年

9.20

240.7

826.85

2010年

8.63

286.74

1064.09

2011年

11.00

336.26

1320.83

2012年

8.32

388.23

1522.03

2013年

7.08

442.43

1750.28

6.25

564.8

1930.68

5.09

626.64

2126.19

 

列1

列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系数

列1

1

 

列2

0.255636747

1

 

 

 

 

 

列1

列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相关系数

列1

1

 

列2

0.310968979

1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年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界限标准。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7%就算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年,我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7.46%,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十二五”期间,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近11%。

从老年人口的数量变化上看,末,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61万人,分别比2000年、2010年增加13.84万人和3.41万人。从老年人口比重看,2000-2010年,这10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升较快,从2000年的7.46%提升到2010年的10.21%;“十二五”时期老年人口占比总体平稳,在10%-11%之间。从老少比看,2000-2010年,这10年间老少比提升较快,2010年老少比达到53.8%,是2000年的1.89倍,高出老年型标准23.8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老少比总体平稳。从年龄中位数看,“四普”、“五普”、“六普”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3.71岁、29.57岁、36.09岁,20年间增加12.38岁。“五普”人口中位数接近老年型标准,“六普”人口中位数高出老年型标准6.09岁,“十二五”时期人口中位数变化不大,达到36.34岁,比“六普”增加0.25岁(见表2)。

表2:宿迁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

 

少儿系数(%)

老年系数

65岁及以上人口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岁)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判别标准

年轻型

>40

<5

<4

<15

≤20

成年型

30-40

5-10

4-7

15-30

20-30

老年型

<30

>10

>7

>30

≥30

宿迁市

1990年

31.25

6.03

19.30

23.71

2000年

26.22

7.46

28.46

29.57

2010年

18.97

13.87

10.21

53.80

36.09

2011年

18.78

14.6

10.24

54.52

2012年

18.51

14.69

10.43

56.36

2013年

18.72

15.18

10.47

55.95

19.03

15.55

10.54

55.38

19.3

16.11

10.64

55.13

36.34

(二)社会负担加重。人口增长会导致社会负担加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财富用于老年人口的支出增多,另一方面抚养少儿的费用特别是教育费用也在增多,加重了青壮年人口的负担。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人口变动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较快,外出劳动力人口逐步回流,人口结构得到优化,少儿和老年抚养比比较平稳,家庭负担略有加重,但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31.75万人,比2005增加112.12万人,年均增长6.8%。“十二五”期间,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总体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末,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7.55%和15.18%,比2010年末提高0.759和0.76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518和0.1525个百分点(见图8)。

(三)劳动者素质总体不高。2000以来,全市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但文化程度总体较低。,全市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3年,分别比2000年和2010年增加1.2年和0.22年。其中15-24岁、25-34岁和35-44岁年龄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高,分别为11.46年、10.50年和9.12年。从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下人口占比八成多。,全市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为323.91万人,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占比分别为21.4%、47.4%和14.2%,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比分别为5.3%、3.2%和0.1%。

四、几点建议

(一)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趋势,弥补产业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劳动力人口逐步回流,净流出人口明显减少,未来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围绕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产业。要立足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养老机构规划,建立分层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二是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今年,据对我市二孩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显示,明年开始将出现二孩出生高峰,将对月嫂、保姆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而我市目前家政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

(二)立足现有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培训水平。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市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长较快,将对劳动力形成较大的需求。据人社部门统计资料显示,,返乡创业人员达4.65万人,分别比2005年、2010年增加4.51万人和3.14万人。而我市现有的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以高中以下为主。因此,要立足我市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对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三)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柱。,我市城镇化率为55.53%,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速度将加快,要强化措施,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要加强规划引导,因地施策。要立足人口承载力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稳步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要部门合作,协同推进。要认真落实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方协同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改革,让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养老等方面享受均等待遇。四是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发展是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基础。目前,我市小城镇中除城关镇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要立足小城镇发展特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服务。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