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2023-06-09 17:13:56 来源:现代语文网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我们当树立必胜信念,拿出有力举措,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寻求改革突破,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此,我们特邀四位学者,围绕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城市更新四个方面,展望上海改革发展图景。

为供给侧改革注入创新探索

■陈宪

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经济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当然,也会涉及社会、生态,甚至文化和政治领域。因此,供给侧改革进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三五”主要目标能否如期完成。

需求和供给,乃至总需求和总供给,是经济学的一条主线。是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决定需求,还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需求决定供给,是迄今为止经济学争论不休的重要命题。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需求主要是短期运行问题,总量问题;供给则事关中长期增长和发展问题,并与结构问题息息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就是基于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要求通过深化改革,破解这些矛盾,进而形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形成有利于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在讨论经济增长,以及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时,人们总会纠结于需求与供给这一对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市场需求导向,企业供给创新,孰为主导?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二者有着各自发生作用的条件和领域,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需求导向和供给创新的关系上,需求导向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决定,供给创新则是一个创业者、企业家不断试错的过程性活动。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假设下,市场和企业本质上是等同的。但是实际上,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的常态,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企业家,不仅成为经济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对象,而且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力量。

在市场经济国家,过去很长时间,需求导向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它的优点是比较可靠,缺点是有滞后效应。然而,在现今社会,需求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常态,上海也不例外。其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现为潜在需求,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越来越多的需求是由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而来的。上述两个特征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着眼于现实需求,更要通过供给创新的不断试错,创造新的需求,并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谁在这个创造和转化中得到先机,谁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考虑到需求导向的缺点,以及动态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家精神,那么,供给创新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结合200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强调供给侧改革和供给侧动力的必要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及各主要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需求冲击。此后,各国政府一如惯常,采取了总需求管理政策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规模刺激经济,以期走出危机。但由于这场危机波及之广泛、影响之深重超出预期,所以,各种短期政策都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不得不反复使用,造成短期政策长期化的基本事实。但其后果是政策效应不断减弱,并造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增长持续低迷。在我国,大规模刺激也会进一步加剧本来就已存在的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高杠杆。简言之,一方面,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空间日益逼仄,另一方面,总供给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彰显,这就是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背景。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既是应对这一轮经济增长下行的正确对策,又是从根本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唯一药方。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用好改革开放发展长期积累的丰硕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要真正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就需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积极探索。

供给侧动力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主要来自:内生于经济体系的技术变革,有着边际报酬递增特征的知识(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创业创新精神。这里,企业家精神具有主体意义,进而具有根本性。上海也应在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方面动脑筋。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企业家具有将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并形成资本的能力;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企业家通过对需求的不断试错,以发现新的市场,转化潜在需求,由此促进消费增长;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增强出口的竞争力。所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环境,让更多人投入创业创新的试错,并提高他们的成功率,就将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与支撑。

面对当下的增长下行,总需求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和管理的同时,也要保证总需求处于合理的水平,进而为供给侧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无论需求导向,还是供给创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把握这一根本性要求,才能处理好总需求管理和总供给管理的关系,提高经济运行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未来发展取决于动力再造

■石良平

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上海正在通过经济转型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发展有不同阶段。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六个阶段。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对各个阶段按照人均GDP进行了划分。按照钱纳里的划分,上海目前已经越过了第四阶段,正在从成熟阶段向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迈进。

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不一样。上海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和起飞阶段,由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要素驱动。从浦东开发开放起,资本投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保税区建设、房地产建设上去,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50%。其次,劳动力的投入,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升。上海作为人口导入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类人才大量开始涌入,为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人口红利被大量释放,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此后,上海经济在全国最早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经济新常态。正因此,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实际上,从那时起,上海经济就开始从成熟阶段向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迈进了。与此同时,新阶段的发展动力也要求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调整,上海提出了“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的疑问,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方针,上海开始引入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模式,调整发展的动力模式,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经济业态,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衡量经济转型的效果。到2013年,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了46%,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从整体看,上海的经济转型还不够稳定,创新驱动模式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新经济发展业态还没有完全定型。

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下奋斗目标: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这个目标体现了上海作为大都市未来发展战略的取向和功能定位,强调了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提升城市辐射带动的作用,同时确定了上海今后的发展必须进行动力再造。

新动力之一,是从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所需要的体制机制。在上海制定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意见》中,已经明确了建设科创中心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这一目标显示,上海所建设的科创中心主要是一个科创集成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开放度和便利化至关重要。这个体制机制是要能充分鼓励自主创新、充分鼓励集约创新、充分鼓励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的。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会不断催生各种新型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一个健全的符合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就是要能自动保护这种创新新生力量、自动促进这种新生力量发展壮大。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上海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新动力之二,就是进一步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好“先行者”和“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一直在全国享有开放领先之风气。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新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港区都是在上海诞生的,现在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已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自贸试验区运行了两年多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贸区将承担更为重要的开放试验的责任,那就是要全面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通过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真正实现国际前沿技术与国内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为更好地完成这些试验任务,可以设想在现有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划出更小的一块区域(如洋山港区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真正做到一线彻底放开,成为真正的“境内关外”,以试验更为高端的贸易投资规则,为迎接下一轮全球化新浪潮做好充分准备。(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探出新路

■刘建军

社会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基本特征之一。以社会组织、社区、网络空间等要素为载体的社会,正显示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如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的重要课题。中央对社会治理的总体布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推进路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上海如何落实这一战略布局和实践这一推进路径,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要思考的问题。

的市委“一号课题”,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主题,可谓切中要害,其积极成果已经显现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街居制的功能重构与能力开发。这是将治理逻辑从社区层面上升到街道层面的产物。街道功能的转化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为上海基层建设注入了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但是,从上海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仅仅依靠社区治理是无法支撑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从要素构成的角度来看,除社区治理之外,社会治理至少还包含社会组织治理、社会诚信治理、社会融合治理、社会景观治理、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等多重要素。因此,“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当务之急是将社区治理的探索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成为率先探索和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排头兵,为中国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社会治理开放化。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是共建共享、合作、协同。重管理、轻治理不符合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的转变,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要求。实际上,上海在过去几年推行的区域化党建、公益招投标等,已经显现出社会治理的开放化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和多元化时代,社会治理尤其讲求跨界思维和跨界合作。试想一下,如果大数据都是被部门所垄断,信息封存在封闭性的行政系统之中,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如何得以构建呢?在开放化的格局和思维中,构建政党与社会的联结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作与联结,使各种主体的积极能量汇聚于社会治理之中,正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治理精致化。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应该是一座精致化的城市。精致化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比如,在日本,残疾人坡道的建设在坡度、长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这一方面,上海还有很大改进和上升空间。我们走在摩天大楼云集的大都市里面,就会发现有很多细节是极其粗糙的。粗糙的细节不仅仅是质量问题,更是一座城市优雅气质的丧失。其实,上海的文化、建筑和历史中包含着社会治理精致化的气息,我们应善加开发和利用。

社会治理专业化。社会治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治理也是需要专业知识支撑的。在这一方面,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就是实现社会治理专业化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只有城市交通、城市规划等领域是需要专业化的,但显然这种观念是与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不相容的。上海要成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排头兵,就必须在社会治理专业化上率先走出一步。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