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2023-06-14 10:06:23 来源:现代语文网

二、奋力冲刺“十二五”目标任务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奋力冲刺“十二五”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变压力为动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幸福六安为总目标、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推动改革攻坚,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扩大有效投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项目谋划储备、计划编制、调度考核等工作,着力提高重大项目谋划成功率、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力促首矿大昌300万吨铁矿深加工、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复工建设,加快中财管道、胜利精密制造、吉宝冷链物流、叶集家居产业园、悠然蓝溪、亚夏汽车财富广场、合六南通道、济祁高速六安段、商合杭高铁寿县段、淠河史河治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应流高端装备制造、云母深加工应用、金寨抽水蓄能电站、迎驾产业园、霍山石斛产业园、合六叶高速拓宽改造、金寨钼矿等项目尽快开工,大力推进六安电厂三期、合安九客运专线、六安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定位,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和市场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实现到位境内资金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0%。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强化与商会、协会对接。守住土地和环保红线,严把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强化跟踪服务,健全推进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

大力促进消费和进出口。完善消费政策,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工程,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限上企业,有序推进万达广场、浙东商贸城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或运营。深入实施“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消费圈;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淘宝“特色中国•六安馆”建设,推动六安快递物流园区、大别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落实外贸促进政策,加大对进出口企业支持力度,扎实开展外贸企业包保服务,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0%。精心举办第五届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商务会展,利用国际市场开拓、信保补贴等政策资金,推动企业扩大出口。

强化金融支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投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着力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做强各级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完善银政担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专项担保、风险补偿及过桥接续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直接融资,强化后备资源培育,争取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以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0家以上。培育、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评级结果运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二)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强化规划引领。认真实施《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着力构建绿色发展布局体系。加快制定《六安市水土保持规划》,合理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落实生态空间开发管制。以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加大对现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力度,构建新型绿色产业体系。加快编制“六安茶谷”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统筹茶、竹、石斛等特色农业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评价考核、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六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推动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和霍山、金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支持舒城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加快瓦埠湖等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进度。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案,开展大别山区(淠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工作。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和绿色长廊建设。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扎实做好土地例行督察准备工作。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目标责任,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制度。加快节能技改重点项目建设,推广节能产品,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增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强化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县级城市商业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各县区服务业重点板块及集聚区建设,增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邮政服务、科技咨询、总部经济等产业。积极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大别山玉石产业园、皋陶文化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规划管控,实施六安市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六大旅游区、五条特色旅游线路、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支持万佛湖、佛子岭争创5A级景区。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设立和引进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一批科技领军型创新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专利创造质量,力争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100件以上、授权量达115件以上。加快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入园孵化企业条件和标准。认真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科技进步。

(三)全面深化改革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衔接落实好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削减压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简化前置审批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管结合、放而不乱。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点在市场监管、公共资源交易、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全面建立和推行市县两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市直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做好企业信息公示工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扩大购买范围。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认真抓好金寨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舒城、霍山、裕安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种养业,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用途监管。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色农业保险工作。支持金寨县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积极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

促进财税金融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进一步细化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健全全社会协税护税机制;继续实施“营改增”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发展、壮大实力,更好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生力军作用;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进入金融业,大力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实现村镇银行县区全覆盖;深化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完成金安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推开其他县区的改革工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加快发展。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切实提高企业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能力。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投资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推进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构建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探索中考中招改革,完善示范高中招生制度。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市、县两级公立医院推行“药品零差率、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化,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药品招标配送机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

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全面落实中央、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市级支持力度,加强跟踪问效,确保贴息、贴费、退税、奖励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监测分析,及时研究解决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深入研究重点企业帮扶解困方案,有效解决融资、市场开拓等难题。加快培育骨干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扩建改造、联合重组、股改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0户,工业投资增长20%。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能力,力争完成技改投资220亿元,支持应流集团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15家企业建立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力争新认定10项以上省级新产品。加强质量工作,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省优秀产品示范区”。大力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新培育20户以上省、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降低企业创办门槛,鼓励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向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继续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搭建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优化开发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业。严格项目准入标准,严把产业规划、环境保护、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关,完善园区考评体系。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推进多层厂房、标准化厂房建设,强化招商、运营。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经营工业地产、建设园中园。搭建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技术示范应用,积极争创“智慧园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加快实施霍邱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项目。

(五)力推新型城镇化

加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健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编制进度,强化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组织编制绿色城南规划,启动交通路网、生态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计划政府投资38.8亿元,重点加快六安火车站及站前广场、赤壁路桥、图书档案馆、文化科技馆等87个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提升品位。继续加大征迁拆违工作力度,保障重点工程建设。巩固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建立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加快数字化城管、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开展超载超限、渣土运输等专项整治。加大土地经营力度,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建设用地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大力提高县城和乡镇规划建设水平。推动城镇规划编制和依法实施,加强规划衔接,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加快县城建设步伐,重点推进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环境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县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县城管理提升行动,提高县城创建水平。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加强中心集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一批规模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的特色集镇。

抓好美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第二批87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启动实施第三批76个中心村建设。突出乡村特色,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区域产业布局工作,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人文独特、别具魅力的美好乡村。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实现长治久美。深入开展“三线三边一点一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拓展治理区域,提升治理水平。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全境享受皖江示范区政策为契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深度融入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市场一体化、大气联防联治等合作专题,推动合六南通道全线开工建设,加快六安-合肥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推动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舒城包河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谋划启动示范园区、霍邱县与合肥市共建合作园区。深化皖北结对合作,扩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合作领域,继续推进寿县、霍邱供肥蔬菜基地建设,完善两县至合肥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加快建设以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为载体的航空港经济示范区。

(六)加快农业现代化

增强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措施,创新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稳步提高粮食产能。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促进粮食转化利用和减损增效。组织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和百万亩油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有效发掘利用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寿黑猪、霍山石斛、水库有机鱼、大别山油茶、毛竹等品牌产业资源,提高规模种养比重、品质和效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管理,鼓励企业争创“三品一标”,完善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培育发展力度,强化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对接。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民合作社向联合社发展。鼓励家庭农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农民合作社,培育一批与城市社区、农产品交易市场、零售商场合作的家庭农场。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促进科学经营和规范发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力争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家,重点培育100个左右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市外、省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自建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强龙头企业风险监测和预警处置,开展银企对接和金融征信服务,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组织实施重点农业项目。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健全完善公益性和社会化相衔接的服务机制。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加强耕地保护,科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统筹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75.2万亩。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