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全文解读(二)

2023-06-17 12:40:29 来源:现代语文网

二、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向好。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优、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国家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对发展既是机遇,也是严峻考验。湘潭经济增长虽有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市经济总量已有较大规模,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改革效应正逐步释放,随着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株潭获批自主创新示范区、沪昆高铁通车、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等,还将迎来更多机遇,完全有基础、有条件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四化两型”、“三量齐升”、“两个率先”,更加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更加突出改革攻坚,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7%,全面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优化发展格局。

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依靠优质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持续增长动力。全年安排重点项目300个左右,年投资800亿元左右。突出抓好泰富重工二期、中国(中部)国际商贸城等10大产业项目,杨梅洲大桥、湘江风光带等10大基础设施项目,竹埠港“退二进三”、河东第二污水处理厂等10大生态环保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10大社会民生项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促进项目顺利建设和竣工达效。集中力量抓好战略招商引资,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和“补链强链”企业等,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创新和完善招商引资方式,增强招商韧劲,全年引进市外资金275亿元以上,推动品新科技、清华同方等优质项目签约入驻。实施全市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统筹项目引进和布局,提高招商效率。

注重企业培育,做强做优市场主体。高度重视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优化环境,加强服务,促进驻潭央企、省企发展壮大。积极支持湘钢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湘电加快风电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海上风力发电产业,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江南、江麓加大军民结合产品研发力度,打造军民融合型、质量效益型企业;江滨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快战略性重组,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形成一批集团公司。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步步高集团等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湘潭电化、华拓数码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中小型企业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对接资本市场实行股份制改造,以技术和管理的双轮驱动带动转型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引导、扶持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探索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全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引导作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积极稳妥开辟渠道引导民间投资。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促进企业规范稳健发展。

致力产业振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和培育3D打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智能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恒润高科整车生产基地、上海斐讯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泰富重工二期、威胜电气产业园、吉利新能源汽车、湘潭高新区企业加速器等项目竣工投产。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推进机电、冶金、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智能化、低碳化改造。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研发设计、节能环保、信息消费、快递等业态。支持星宇电商物流等电商企业发展,推动传统企业向电商领域拓展,引进和培育电商代运营机构,做大电商平台,打造网商聚集区。抓住互联网生态圈发展机遇,逐步将岳塘经开区打造成长株潭供应链核心枢纽。以湖南一力物流公路港为龙头,逐步将雨湖工业集中区打造成区域性工业物流基地。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业态,大力培育核心商圈、专业市场、市场群和特色街区。继续推进义乌小商品城建设。努力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以旅游交通、智慧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抓好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润泽东方文化产业城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湘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基础上,以发展“两型”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为重点,打造3家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5个连片10万亩以上的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建设10个千亩以上蔬菜产业园和2个万亩以上蔬菜示范片,高标准建设3个万亩油茶和2个万亩楠竹示范片。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抓好沙子岭猪品牌开发,提升养殖品质和效益。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现代种养业。引导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打造科技支农平台,加快湘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增长15%左右。加强国省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抓好国省下达新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驻潭高校为智力支撑,以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平台,整合全市科教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和项目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突破一批行业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园区、进企业。积极支持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立足湘潭军工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大型矿山装备、海工装备、智能装备等产品,努力把军民融合产业打造成湘潭具有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

布局“一轴一带”经济走廊,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抢抓国家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规划和布局“湘江高端服务创新产业轴”、“环线经济带”等“一轴一带”经济走廊,“一轴”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一带”重点发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局面。“湘江高端服务创新产业轴”依托湘江黄金水道,对接长沙湘江新区,以湘江两岸空间,布局滨江经济,重点发展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高端服务业。近期重点完善规划,加强项目策划、引进和建设。切实加强对沿江建设的管控,在建高端服务业项目严格按规划实施,其他项目要优化调整,确保不破坏“创新产业轴”格局,为下一步布局产业赢取主动。“环线经济带”依托已建成的北二环、东二环,整合环线区域的产业、科教、区位等优势,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培育连接长、株、潭,贯串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昭山示范区、天易示范区、岳塘经开区、雨湖工业集中区等园区以及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环线经济带。依托“环线经济带”加强统筹,强化招商合作和产业配套,促进园区、产业之间协同、融合发展,避免产业同质同构。今年,抓紧“环线经济带”的规划、布局和建设,依托已有园区的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群,先期推进北二环、东二环区域产业发展;西二环、南二环区域按经济带要求进行规划控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提升各区域发展水平,优化多点支撑格局。加快园区转型发展。落实省政府创新创业园区发展“135”工程部署,推动园区“二次创业”,打造园区升级版。突出主导产业立园,加大全市园区发展统筹力度,进一步明确各园区定位,分类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管理,促进园区错位、特色发展。昭山示范区、岳塘经开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他园区突出工业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全面跟进园区配套建设,积极发展匹配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园区服务企业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鼓励、支持县(市)加强产业规划,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支持湘潭县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湘乡市以输变电及电气设备为主,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支持韶山核心景区实行封闭管理,加快打造全省红色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县域园区,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鼓励采取“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经济区或乡镇园区。推行“园区+生产基地”模式,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乡镇的经济功能,引导乡镇根据当地特色资源,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发挥综保区优势,壮大开放型经济。全力支持湘潭综保区建设,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加快配套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封关运行,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外贸企业,引导企业打造外贸优势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推动精品钢材、农副产品、特种机电等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培育和引进服务外包企业20家以上。

(二)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全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巩固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成果,加快推进“事改企”工作,稳妥解决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积极配合央企省企分离办社会职能。努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扩大市属国有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范围。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建设等领域,加快推广PPP模式。鼓励采取吸纳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引进境外资本等手段,降低融资成本。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后续市场监管。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工作,逐步建立财税优惠政策清单制度和公开制度,加大收费项目清理力度,严格非税收入缓减免,提升收入质量。出台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预算编制与结余结转资金挂钩机制,进一步盘活财政沉淀资金。科学分类管理政府性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债券发行额度,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规模,落实债务清偿责任,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第二阶段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能源、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合理比价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科学划定耕地、森林、湿地、水体等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韶山推进绿色GDP考核评价指标试点。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完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学区联盟办学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启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改革试点,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400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创建职业教育联盟,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工作。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探索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医联体”模式,支持社会办医。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建设用地和补充耕地指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调控,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对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依法依规解决土地遗留问题。探索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加快推进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省级10家、市级20家,培育示范家庭农场20家。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林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继续拓展联户联保、订单担保和个人授信等贷款模式。加快实施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启动居住证制度。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北进中强”步伐。

加快“北进”,拓展发展空间。着眼长江经济带开放走廊建设,实施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聚集交通网络着力北进、兼顾东连,促进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契合。湘江风光带九华段和昭山段全线拉通。九华大道、昭山北路建成通车。推进长株潭城际铁路、益娄高速、京港澳高速殷家坳互通连接线建设。启用沪昆高速昭山南互通。启动G320湘潭绕城线城际现代语文网道湘潭至湘乡段建设。加强与株洲连通,武广大道欧塘至G107段竣工通车,昭云路、铜板路加快建设。打造湘江黄金水道,启动湘潭易俗河港区一期、河西中心港综合水上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域交通内网,强化内外通道互联互通,确保潭锰路响水段、福星东路等道路竣工通车,拉通宝塔南路、大湖南路等丁字路,加快一环东路建设,启动熙春北路、泗洲北路、望江西路等道路建设。加强桥梁管理和维护。完善城区慢行道路系统。湘潭公汽公司河西、河东新综合站场建成启用,湘潭客运中心站、韶山综合客运枢纽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综合性站场。

突出“中强”,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速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抓好“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工程。推进万楼新城、九华新城、岳塘新城建设。继续完善河东城区功能,加快河西城区更新改造。加快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新城区逐步普及综合管廊。推进雨污分流,完善城区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加快河东第二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河西、河东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和湘潭经开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立体式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建设。深入推进工程建设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全面启动“智慧湘潭”建设。逐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继续强力推进超限超载、交通秩序、车窗抛物、噪音污染、工地扬尘等专项整治。清理整顿户外广告,加强夜景景观设计和建设,扮靓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居民小区管理。开展“微文明”市民行动。努力解决城区交通堵点问题。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公交”。进一步规范出租车经营管理,核定出租车公司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示,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交通逐步向县(市)和中心城镇覆盖。在具备条件的村设立快递投送点。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两型”发展。落实省“一号重点工程”部署,深入推进湘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和实施好竹埠港地区治理与开发。加快推进锰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二期、涉锰企业综合整治、历史固废治理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湘江干流两岸禁养区范围内规模养殖全部退出。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全力抗击雾霾。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12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0万平方米。抓好城郊结合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的绿化提质改造,实施公园、小游园增绿补绿工程,提升城市主次道路绿化水平,加快芙蓉大道等绿廊建设,启动宝塔公园、张家浸公园建设。推进爱劳渠综合整治。加强昭山“绿心”、水府庙水库等生态涵养区保护,加快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开展国省道路两旁“裸露山地”绿化工作。完成营造林1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2%以上。

统筹城乡,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电力、供水、燃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公路大中修和管理养护。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完成50个村农网升级改造。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山坪塘清淤扩容3000口,建设高标准渠道300公里。加快国家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完成特色镇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完善特色镇路网、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农村建房。启动新一轮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和马路市场整治等工作。实施“点亮乡村”工程。继续抓好梅林桥城乡统筹示范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及30个美丽乡村等示范片区建设。加强移民地区、边远地区建设,重点推进65个省定贫困村和9个矿区村建设。

强化规划管控,提高建设效益。切实强化规划权威,坚决杜绝建设失序问题。高水平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推进宜居湘潭、特色湘潭规划,全面启动城市路网、地下管线普查和综合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宝塔路过江通道选址论证,完善河东城区等新城区民生设施规划,开展重要地段和区域城市设计。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导意见专题研究,加快编制完成村镇布局规划,做好特色农居点规划设计。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完善规划“一站式”服务和三维辅助审批系统建设。制定实施《城乡规划法》细则,加强规划实施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严格落实。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完善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建设。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