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驻马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2023-06-16 16:23:06 来源:现代语文网

二、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综合判断,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动力不足、不确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产业跨国转移总体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压力增大,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驻马店市与全国、全省一样,新常态下投资驱动力有所减弱,稳增长调结构难度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各类潜在风险累积叠加,但“四化”同步发展蕴藏的巨大需求潜力不断释放,我市要素资源、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载体平台、重大项目等对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建设“四个驻马店”的信念坚定、热情高涨,蓄势崛起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着力调优经济结构、着力实施项目带动、着力推动开放招商、着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创发展优势、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富强、文明、平安、美丽驻马店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9%以上,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要清醒认识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的必然性,把握经济规律,积极应对挑战;又要清醒认识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和发展方式,努力在新常态下取得新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持续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优化经济增量,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节能降耗,更加注重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必须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并举,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加强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开放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实施开放招商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招商水平,力争全年到位省外资金增长8%,实际利用境外资金增长8%。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组织强有力班子和精干队伍,瞄准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招大引强,围绕产业链延伸招专引精,围绕发展方向招新引先,围绕资源优势招特引优,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各县区每季度要组织开展一次专业招商活动。对一些重大招商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专业团队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洽谈对接,做到常年抓、不断线。继续组织筹办好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力求取得更大成效。切实提高招商实效。依托我市优势产业和现有骨干企业,不断转变招商方式,强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落地招商、规划招商,大力开展专项产业招商活动,集中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集群式的重大项目。对去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上签约的项目,加强洽谈对接,搞好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强化招商基础工作,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科学编制招商图谱,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督导检查,不断提高项目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着力构建大开放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对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有针对性地筛选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搞好对外发布和推介,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投资开发建设。不断优化开放环境。适应开放招商新形势,切实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牢固树立“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实现由靠优惠政策招商向靠优化服务环境招商的转变。加强开放招商载体平台建设,抓好驻马店保税中心“两仓”建设和验收,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便利条件。深入开展优化环境专项治理,打造良好的开放招商环境。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0亿元、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对今年全市初步安排的总投资2089亿元、年度投资648亿元的264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强化协调服务,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确保重点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总投资1080亿元、年度投资399亿元的194个重点工业项目,对德威电缆、平煤蓝天原料替代改造、华中正大和正大饲料搬迁等计划开工项目,积极落实开工条件,确保尽早开工建设;对天方药业新型原料药、恒丰车轮、闽商食品工业园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投资计划;对昊华骏化原料路线改造、中多铝业、十三香现代化生产等计划竣工项目,倒排工期、加快进度,促其按期竣工投产,确保全市工业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的70%以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重点围绕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交通、城市管网、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社会事业等领域,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谋划包装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争取周驻南和息邢高速、安信快速通道、南驻阜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鼓励推动大众创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鼓励大众创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基金、搭建创业平台、健全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政策壁垒,降低创业门槛,完善金融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积极推行模拟审批、全程代理和网上审批,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切实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科学安排、交叉推进、缩短周期,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包、周督导、月通报、季检查、半年总结、年终考评制度,按照“一线工作法”,通过现场会、早餐会等方式,加大问题协调解决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骨干企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上市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认真实施“30强、30高、30新”培育工程,支持天方药业、后羿制药等企业创新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支持昊华骏化等企业改造升级、延长链条,打造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支持中集华骏、大力天骏加快发展,打造在全省有影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支持徐福记、联顺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全省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力争昊化骏化主营业务收入超120亿元,中集华骏、蓝天集团超70亿元,一加一面业等30家企业超10亿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实施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和关联性配套项目建设,争取把电子玻璃、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十百千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培育高新技术后备企业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以上、创新型企业40家。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培育3个省级、1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承接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全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重点围绕企业经营运行和扩大投资搞好服务,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对有竞争力、有销路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对重点工业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从县区筛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市重点企业管理。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搞好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年底前基本完成与区镇的管理套合。深入开展晋档升级活动,确保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全市7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市产业集聚区达到二星级,市装备产业集聚区和西平、正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达到一星级。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