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2023-06-08 02:06:49 来源:现代语文网

二、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新常态下,黄石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但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和省里实施定向精准调控,以及出台扩投资、促转型、优生态系列措施,将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多重叠加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担当意识,以更大的力度攻改革之坚、克转型之难,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和三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工作总要求,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保障,大力度扩投资促增长,大力度调结构转方式,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扩大投资,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狠抓招商引资。进一步整合专业招商小分队力量,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模具等产业,通过在国内重点区域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加强与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协作,引导投资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坚持重落地、重投产,强化招商引资考核,加大招商项目后续服务和督查力度,切实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

狠抓项目建设。以省里开展的“项目建设竞进年、项目储备提质年、社会投资促进年”活动为契机,抓好501个亿元以上导向性项目的实施,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0亿元。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工业投资的进度跟踪和督办协调力度,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着眼“十三五”发展,认真策划储备一批事关黄石转型发展的重大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的笼子。推行重点项目建设直通车服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狠抓民间投资。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策划一批市级示范项目鼓励社会投资。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工程,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引进股权投资等多渠道融资。支持黄石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模具作为产业转型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省级重点产业来打造。筹措20亿元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编制完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沪士电子300万平方米印刷电路板、欣兴电子高密度互连积层板、PCB配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PCB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围绕华纳国际项目,引进一批电子元器件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建成国家级铜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模具、塑料挤出模具和汽车模具等智能模具产业。加快推进高端农机和液压元件、武汉光谷黄石生物医药园、博天环保大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力争成为省级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新冶钢焦化节能环保改造、大冶有色20万吨废杂铜加工、山力兴冶薄板80万吨冷轧及镀锌、日丰新型建材等项目,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光谷东机械产业园、奥莱斯轮胎二期、美尔雅工业园、力特隆30万锭特纺、劲牌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用好用活支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做强品牌、增强竞争力。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0家。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渤海鄂东商品交易中心、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和长乐金融物流园建设,支持有色公司等企业服务业主辅分离,支持产权交易和股权托管交易市场发展,支持大型电商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业,支持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壮大,加强东方山景区和东方文化园建设,启动大众山森林公园建设,推进矿山公园整体托管开发,进一步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消费方式,鼓励网上消费,促进信用消费。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布局,加快推进万达广场、尹家湖中心商务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区。推进武汉路、南京路、交通路等特色商业街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商贸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水平和最新标准,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发展之中,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支持市级科技孵化器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科技创业企业100家以上。加快科技对接武汉步伐,推动中科院黄石育成中心高效运行,促进企业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支持大冶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引导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地理标志。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领域改革。按市场化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定市县两级行政审批通用目录、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基本目录、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依托政府网站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支持市开发区和新港园区在行政审批等方面先行先试。围绕登记注册全程便利化,进一步完善“先照后证”、“三证联办”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打造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严格执行新预算法,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大结转结余资金统筹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面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商旅文”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趟出新路。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现企业上市和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3?4家。进一步扩大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和融资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融资担保工作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按照市场化、去行政化要求,深化市级投融资公司改革,整合经营性资产资源,支持市级投融资公司融资100亿元以上。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按照“一企一策、股权多元化”要求,鼓励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处理好国企改制遗留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继续抓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作,争取纳入国家新一轮试点。加强与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制改革。同时,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体制等社会领域改革。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按照贸易便利化要求,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促进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高效运行,对接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启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深化与盐田港集团合作,抓好棋盘洲港口堆场征地拆迁工作,确保港区7个泊位按约定时间投入运营,力争进港铁路、新港大道南延建成通车。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搞好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开展境外投资和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加强对外劳务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外派劳务平台。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有关试点工作,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四)坚持“三农”为重,努力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粮食产量。抓好大冶农产品加工区和阳新富河中游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延长畜禽、现代渔业、食品饮料三个百亿元产业链,增强农副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绿色通道”,力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比值达到1.6以上。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打通排灌渠道最后“一公里”,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100处,深化小型排灌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加强高产农田建设,力争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4000公顷以上。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抓好32个重点贫困村、老区村和插花贫困村的脱贫解困工作。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推进“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建设,加强主导产业培育,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重点建设中心村、科学保护特色村、全面整治培育村、搬迁撤并偏远村的思路,以“三万”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创建美丽村庄25个。实施城乡保洁一体化工程,探索构建覆盖城乡的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做好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力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区1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好核心区“五纵三横”道路建设,开工建设大冶湖两座跨湖大桥,加快推进黄石至阳新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筠山隧道,确保月亮山隧道贯通。全力推进省级园博园、生态展示馆、奥体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等重点场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突破带动新区大发展。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交通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团城山客运枢纽站、阳新物流中心、棋盘洲长江大桥,做好武穴长江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兴国至富池一级公路、316国道分线改造和武九客专大冶至阳新段建设,建成光谷大道、锦冶大道和阳新幕阜山连片扶贫开发旅游公路。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抓好苏州路、广州路、花湖大道延伸等重点工程建设和中心城区9处易渍水点改造,完成环磁湖区域排污口截流和东钢、老下陆、肖铺3条排洪港截污改造,完成河西污水处理厂、下陆新西港建设,加快西塞水厂一期、城区供水管网二期和城乡一体供水工程建设。新建天然气管网30公里,新增用户1.5万户。在中心城区建设过街通道1座,恢复社会停车场5处,新建公共停车场1处,取缔一批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泊位,加强中心城区车辆违停整治,切实缓解交通拥堵。编制完成轨道交通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人民街地块等22个城市棚改、垦区危改项目。实施城市管理疏导工程,按照市级统一规划、城区建设管理的原则,规划便民市场布点,合理设置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实现摊点归市,全面化解流动摊贩、特殊市场占道经营等影响人居环境的问题。开展美好示范路创建工作。加快中心城区垃圾中转站建设。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

加快重点镇建设。启动编制黄石?大冶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同城化规划,以及西塞山区组团、铁山区组团、开发区汪仁章山组团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华中康谷”及河口?黄颡口?富池、陈贵?灵乡?金牛、还地桥?保安?金山店城镇群的村庄体系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推进重点镇、特色镇建设,打造灵乡、陈贵、王英3个省级重点镇和刘仁八、龙港2个省级特色镇。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