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主题观后感

2023-06-10 12:47:31 来源:现代语文网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我们不妨来看看《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主题观后感是怎样的,以下是现代语文网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主题观后感

说句实在话,为什么上期没有写观后感?是因为感触不深,总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偷了个懒。

这期则不同,一点不夸张的说,几乎是从头感动到尾,好几次都是随着朗读者的感情起伏而潸然泪下。

1.生者与逝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印象最深的就是董卿采访徐静蕾,她说她和奶奶感情最深。

奶奶去世后一段时间,她都不敢看有老人体裁的电影,甚至看到身边老人的身影都想到自己的奶奶。

说着说着她便控制不住情绪,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我也不知什么时候泪流满面了。

她朗读了史铁生写的《奶奶的星星》送给奶奶,她说,地上一个人去世,天上就多了一颗星星,好给活着的人照个亮。奶奶死了好多年,我还会经常在夏天的晚上仰着脸,揣摩哪颗星星是奶奶的。

徐静蕾是哭着读完的,我是哭着听完的。

她说,她感到她奶奶还是在的,有时候会梦到奶奶,她觉得奶奶并没有离开她,而是换了一种和自己交流的方式。

有种感情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此刻你是否想起自己已故的亲人?是否也情不自禁的抬头仰望星空去寻找那颗属于亲人的星星?是否不觉间想起历历往事?是否眼泪早已打湿了面颊?

2.工作与爱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那个来自美国的汉字叔叔,他说人的生命有三部分组成,工作、家庭和爱好。

他的爱好便是分析研究汉字,把汉字整理成数据库,他把汉字当成自己的命。

他说,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年,他会选择依然坚持自己的爱好。

可以说他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汉字,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今天坚持自己的爱好,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其中,他被人笑称是穷光蛋、流浪汉,可是依然自得其乐。

他读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觉得真真是太贴题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也让我想起《论语》中孔子评价颜回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可见,孔夫子评价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学识是否渊博,从来都不是拿外在的物质条件来衡量的。

3.职业与事业,仁者爱人

郭小平校长,中国唯一一所艾滋病病人收容教育机构的校长。他曾是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医院院长,为了一群患有艾滋病的孩子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与孩子们相伴十三年,抚育他们成人,为他们看病,教他们识字,十三个春节都陪孩子们过年,带他们给亲人烧纸,孩子们亲切的喊他,爸爸。

这份人间大爱令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当十几个孩子围在郭校长身旁,让人感受到了这份爱的意义和价值。

他朗读的是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如果》,如果周围的人毫无理性地向你发难,你仍能镇定自若保持冷静;如果众人对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如常并认为他们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诽谤却不以牙还牙,或遭人憎恨却不以恶报恶;既不装腔作势,亦不气盛趾高;如果你有梦想,而又不为梦主宰;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如果你坦然面对胜利和灾难,对虚渺的胜负荣辱胸怀旷荡;如果你能忍受有这样的无赖,歪曲你的口吐真言蒙骗笨汉,或看着心血铸就的事业崩溃,仍能忍辱负重脚踏实地重新攀登;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胜利,为了更崇高的目标孤注一掷,面临失去,决心从头再来而绝口不提自己的损失;如果你跟平民交谈而不变谦虚之态,亦或与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如果敌友都无法对你造成伤害;如果众人对你信赖有加却不过分依赖;如果你能惜时如金利用每一分钟不可追回的光阴;那么,你的修为就会如天地般博大,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为了真正顶天立地之人!

这首诗说的便是一种做人的方式,尽管为人处世之道千差万别,但以胸怀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去爱人,总会感染和打动无数的人!

4.父与子,老虎的儿子可能是兔子,绵羊的儿子可能是雄狮,无论怎样,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还有那个已经取得很高的文学成就但面对叛逆的儿子却束手无策的麦家。

他说,也许是他对待自己父亲的方式影响了儿子,又或者儿子是遗传了自己叛逆的基因,反正他自己感觉是在还债。

儿子在叛逆期,除了吃饭,房门永远是关着的,基本与他没有交流,说话就是争吵,他和妻子几乎快要崩溃了,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包容,和儿子的关系也慢慢缓和了。

这个父亲告诉远在美国的儿子,生命是最重要的,在生命面前可以放下一切。其次便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审美的心。

心空了,陷阱无处不在,心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如果想家了,就去读书,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

这不仅其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也是一个深刻的思想者人生智慧的结晶。

5.理想与实现路径,梅花香自苦寒来。

还有那几个名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去机会多,收入高,环境好的大城市,

但他们选择投入到广袤而又充满希望的农村,选择了一条泥泞之路去历练自己的青春。

其中耶鲁大学的才子秦飞不以名校高材生自居,被问到是否感到当村官大材小用时,他朴实的说,首先他不感觉自己是大材,而且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间,他觉得自己这个小才会有大用。

他很谦虚的称董卿为董老师,到农户家里走访也是入乡随俗,穿着朴素的衣服,把烟卷别在耳朵上,与人握手也是半掬着上身,从细节便看出这个年轻人的修养和品质。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朗读了迟子建的《泥泞》。我想年轻的生命只有植根大地,接受风雨洗礼,才会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收获丰硕的人生果实。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情的爱着这片土地。

6.放弃与坚持,不疯魔不成活

因为出演《钢的琴》,放弃了饰演《潜伏》中余则成的机会,原因就是他对东北工人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这个群体的兴衰起伏。

本着一份契而不舍的精神,他投入剧情,融入角色,深度琢磨,倾情演绎了影片中的陈桂林,终获东京电影节影帝殊荣。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他朗读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从小人物的角度折射困难时候,一个人显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就像董卿说的人生有很多种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生来是不会被打倒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是司马迁的选择,你的人生选择是什么?

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选择直面困难还是逃避矛盾?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一次次的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注定会描绘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画卷!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主题观后感

最近一直在追一个文化类节目,名字叫做《朗读者》,相信大多数的人都听过这电视节目里的一股“清流”。从去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到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再从前段时间的《见字如面》到这段时间的《朗读者》,我真的快要被央视“圈粉”了。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才是我心目中央视应该做的节目啊!”

有人曾经问过董卿,阅读是一件私密的事情,为什么要搬上屏幕,成为一件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节目?董卿回答:“阅读是私密的,但是朗读是公开的。”在看完第一期的节目后,我深感如此,阅读一段文字能够直击人们内心,而朗读出来更是能产生共鸣,这也是《朗读者》能够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

在节目里,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几个有名的人上去朗读一段文字,更会有一些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朗读,他们虽然平凡,但是伟大。他们在朗读之前,会在一个小型的会客厅里跟董卿聊一聊自己为什么要朗读这段文字,在我看来,节目真正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隐藏在这些优美文字背后打动人心的故事。

一段文字,如果你没有一段与之对应的经历,你是读不出它背后深刻意义的,当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后,文字变得饱满,听者的内心仿佛被叩开了,那最柔软的一块,被这文字打动着。就像节目的宣传语一样:“一个人,一段文。”一个人,就有属于他的,那一小段故事。人们常说,“一个人就像一座孤岛。”但我认为,没有人会是一个孤岛,人们往往感到孤独,只是因为没有找到那一条跟自己声音频率一样的鲸鱼“Alice”。

节目获得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听来也是可喜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却开始愿意慢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关注到自我的精神需求,而这样一档节目,恰恰能够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反观中国以前的综艺节目,无不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充满着喧嚣和肤浅,但并不是说这样的节目就不应该存在,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唯物或唯心的问题,它确实指出了既然这样的娱乐类综艺节目存在,必然有它的需求受众。

当代人精神压力过大,急需类似这种能够给人简单快乐和欢笑的节目,他们需要这样一块压力的宣泄地,把在工作或学习上的不愉快通过简单的笑声发泄出去。但当喧闹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开始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内心开始需要一片静谧,需要一些文字来滋润,人们就注意到这一档充满着美和爱的节目,仿佛干渴的内心突然找到了甘霖,如饥似渴,也造就了《朗读者》豆瓣9.3分的高分。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主题观后感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了这期的《朗读者》,如果没看,那实在是太遗憾了,反正我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第一个朗读者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相信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他写过许多童话,如:《皮皮鲁传》、《皮皮鲁总动员》等。郑渊洁在小的时候由于调皮被学校开除了,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他说:“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那开始,父亲就一直陪伴着他:陪他读书、陪他学习、陪他写作,直到他慢慢长大,慢慢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童话大王”……从他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了他与父亲之间那深深的爱意。

最令我感动的则是杨乃斌的妈妈陶阿姨。杨乃斌小的时候双耳失聪,很多人劝陶阿姨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陶阿姨坚持让他上普通学校,为此陶阿姨辞去了自己的工作陪着他一起上学。他听不到老师讲课,陶阿姨专门到北京学习唇语来教他。于是,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妈妈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这一“陪伴”就是十六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到大学……此刻的我已无法抑制住眼眶中的泪水,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杨乃斌朗读了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从他那有点含混的话语中,我清楚地听到了他发自心底对妈妈的感激。

当然还有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是的,正是因为这些陪伴,原本冷寂的心头变得温暖;正是因为这些陪伴,原本黑色的天空变得明亮;正是因为这些陪伴,原本灰暗的世界变得美丽。

陪伴,看似普通却很伟大,看似可以抛弃却又很难放手。

那么,从此刻起,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主题观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