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邓稼先在我心中征文

2023-06-15 12:44:45 来源:现代语文网

 篇一:邓稼先在我心中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之星”,他开创了中国原子弹的先河。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对一个34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每天在做什么。同时,这个人:也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以至于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武器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一生著于科学奉献,他的一生是难以用短小的文章来记载的,尤其是邓稼先传奇的一生又怎能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

邓稼先是一个不会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具有中国农民精神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原子弹工程,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祖国的事业的忠心耿耿,忘我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难道他这一点不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吗?

我们祖国就是因为有了像邓稼先这样的爱国人士而变得更加繁荣;我们人民就是为了这样的人而欢呼喝彩。

篇二:邓稼先在我心中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美国曾经在日本先后投了两颗原子弹,两座城市几乎成了废墟。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原子很厉害。我国从什么时候起有原子弹,现在有没有更厉害的武器呢?

我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故事》,其中有一篇关于“双弹”的故事,讲的是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的事。我看完这故事,也就明白了我国现在不但有原子弹,还有氢弹。书中很多故事讲述了过去中国的耻辱:烧毁圆明园的冲天大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还有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帝国主义有洋枪、洋炮等先进的武器,才侵占了我国的领土,欺负中国人民。而今天,我国完全能造出这样厉害的武器;别国的武器先进,我国也先进。

原子弹和氢弹升天,大振国威,这中间融进了多少中国人民的泪水和血汗。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科技水平跨进了世界先进的行列,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要像邓稼先这些科学家那样,发愤学习,为中国人争气、争光!!

篇三:我心中的邓稼先

前不久中央一台播放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些镜头情节使我潸然泪下,为什么呢?因为其中许多科学家是我熟悉的。因为我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学术秘书,在做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局长时同时兼任过中国科学院第一、第二技术科学部的办公室主任。我与剧中的许多老科学家,如有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王淦昌、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孙家栋、彭桓武、周光召等,都有过较密切的接触,虽有一些人已离去,但他们的音言笑貌似乎就在眼前。

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是杨振宁博士的挚友,同时在美国留学。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非常推崇,1972年还在“文革”动乱期间第一次回国访问,第一个提出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因为他认为凭邓稼先的学术水平应当出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会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因邓为了我国核弹事业早已隐姓埋名了,当然也就引起杨振宁博士的种种猜疑,后经周总理批准才得以相见。邓稼先的奉献精神感动得杨振宁先生流下了热泪。

大家在剧中看到的邓稼先是一位少言寡语的人,自我要求很高,始终在关心别人的好人。我认识他是在开学部大会期间,那时他虽已患病,但依然参加会议讨论。同事们相见他依然是一脸憨厚的笑容,讨论时发言很少,总能聚精会神地倾听别人的发言,特别是对待老科学家,虽然那时他已功成名就了,但他还总是以青年晚辈姿态出现。所以有的老同志有时依然按过去习惯叫他小邓。闲下来,给我的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他总是在默默地考虑什么问题。从电视剧中,在临终时对他爱人说的话“我们不能落在外国人的后面”,这恰恰说明了充满他大脑的是什么问题,时时不倦地在考虑什么!当我听到他临终的话语,想到这位从不张扬,从不谈自己,到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有那么大贡献的大科学家时,我真的哽咽了。他临终的这一简单话语,道出了对祖国的忠诚和期望,也道出了对我们今天科技工作者的热切希望和叮嘱。

我们这个时代太缺少也太需要这种精神了。与这种精神相比,目前在科学和教育界的一些浮躁风、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地抄袭别人的论文为己作、伪造成果、伪造学历等等,实在令人痛恨。李政道博士曾针对这一劣风时说,在美国学术上的剽窃,等于职业上的自杀!丁肇中先生也同我说过,搞科学研究首先要喜欢它。如果为得奖(如诺贝尔奖等)而去搞科学研究,不仅不可取,而且是很危险的。我认为,当前要对背离社会发展的这一切似乎应当下点狠招了。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