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精选

2023-06-10 19:14:29 来源:现代语文网

篇一:《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散场了。人流在嘈杂的胡同中蠕动??他们表情各异,但影院里弥漫着的兴奋、肃穆与激动,尚未从他们脸上褪去??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撞击,在影片中是那么真切又剧烈;银幕上的人和事,仿佛就发生在人们身旁。在刚才那一个半小时里,影院仿佛变成了灵魂的法庭!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是和雷锋同开一辆车,后又不幸地无意造成雷锋牺牲的乔安山数十年间,始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负疚感。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牢牢控制着他:别人可以不学雷锋,我不可以!编剧选取乔安山这个极为独特的人物切入,诚可谓独具慧眼。因为,题材本身为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这个题材也向电影创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如何描写乔安山在几十年漫长的日子里学雷锋的事迹。毫无疑问,可供选择的素材数不胜数。电影的编导们没有简单地公式化地展示乔安山所作的一件又一件好事,而是把主人公置于起伏跌宕、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影片以现在时态的乔安山的回忆作为贯穿线。乔安山出场伊始,便陷入常人无法忍受的困境。影片开头仅数分钟,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下子使人屏息揪心。然后,讲述离开雷锋之后的日子。乔安山成为长途汽车司机。影片未专注于他的扶老携幼,而是突出了疾恶如仇的他和以权谋私的孙科长的面对面的斗争。售票员小吴,被乔安山的精神所感动,把原先想据为己有的一枚乘客遗失的金戒指,悄悄挂在方向盘上。继而,影片进入了整部作品的“戏核”:乔安山救助被汽车撞伤的卖豆腐梁老头,反被梁家亲属讹诈、冤枉为肇事者。真正的肇事者逃逸了。老头的子女不肯交纳医疗费,无耻地诬陷乔安山为肇事者。此刻,老实巴交的乔安山有口难辩。他再次陷入比当年无意撞死雷锋更深重的绝境。他感到无比孤独,甚至绝望。除了妻子,连亲生儿子也一时间站到对立面。事情发生在1988年。乔安山周围,几乎无人相信,现今社会还有雷锋式的乔安山这样无私无畏的人!围绕这起事故,各色人等的灵魂,宛如初生儿一般,赤裸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救人反被诬为害人。被逼到了绝境的乔安山,“连死的心都有了!”矛盾激化到了这个地步,加上那几个财迷心窍、猪狗不如、天良丧尽的丑类,活灵活现,耳熟能详,岂能不深刻地唤起观众的道德义愤和对主人公的无比同情!真相终于大白这场戏,安排在医院,主要人物都出了台。刘佩琦扮演的乔安山和宋春丽扮演的乔妻,在长长的整场戏中,完全沉浸于憎爱分明的规定情景,表演到位准确,激情澎湃,道白句句掷地有声,让人热血沸腾。正是这场在某种程度上看似舞台化的重头戏,赋予乔安山高尚磊落、顽强淳朴的人格力量以巨大的深度。要知道,在一部影片中,倾注全力,精心拍好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心段落,是几乎所有优秀电影作品的成功“秘诀”之一。《离开雷锋的日子》找到并拍好了这样一个中心段落。它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

《离开雷锋的日子》比较尖锐地触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生活里,对于人们的道德状况的热切关注。??这是时代的话题,历史性的话题,可以唤起人们共鸣的话题。在艺术欣赏中,美感是复合体,是道德感、理智感(求知欲得到满足等引起的情感)和审美知觉的复合体。其中,道德感经常起主导作用。《离开雷锋的日子》由乔安山折射出来的雷锋精神,其巨大的道德力量,激起欣赏者强劲的道德感,使他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影片的特定情境,移情银幕,自我审视,在善与恶,无私与自私的较量中,内心世界波澜起伏,欲罢不能。与剧中人共同体验善终于战胜恶的观众,灵魂得到了升华,正面的道德感得到了满足,从而肯定了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须知,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正面的思想道德力量,或曰思想内涵,是作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基础。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作品,或许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是绝对无法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共鸣。显然,《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创作者们自身早已被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深深打动,才能以如此深厚的真诚和充沛的激情,挥毫泼墨。??艺术创作一旦丧失这种真诚和激情,精品便无从产生。

影片结尾,是乔安山与儿子的载货大卡车在运输途中陷入了泥泞,不能自拔。几辆汽车相继擦身而过,但无一伸出救援之手。儿子很得意,因为这似乎证实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泥泞之中的大卡车是一种艺术隐喻。天亮了,远方传来阵阵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一群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员来到这里,同心协力把卡车拖出泥泞。乔安山从年轻人手中接过一顶作为青年志愿者标志的小红帽,脸上绽出会心的微笑:毕竟好人还是多数!无疑,这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我以为,青年志愿者所代表的,既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又是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今天,在*建设有*指引下,无数像孔繁森、李国安这样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是乔安山的故事,也是每一个*开拓者的故事。我们欣赏《离开雷锋的日子》,不仅在于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主要的在于,它充满向上精神,鼓舞人们奋进。或许,可以用一部老影片来概括我的观后感,它的名字叫:希望在人间。

篇二:《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2006年11月20日的江苏南京,发生了一件让人们怎么也想不通的事情,26岁的青年彭宇在好心扶起路上摔倒的65岁徐寿兰老太太后,竟被反咬一口,被指认为肇事者。这是我在进影院观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前的想起的一件事。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是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在无意将雷锋撞死后,心灵遭受到了巨大的谴责,于是立志做一个和雷锋一样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帮助难产的妇女顺利前往医院,将被车撞的老大爷送去医院救治等等……这时,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老人的子女为了不支付昂贵的手术费,逼迫老人说乔安山才是撞倒老人的肇事者并且要求乔安山支付四万块的治疗费……

看到这一幕,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乔安山夫人的一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不就是为了几个医药费嘛,你们这么诬赖我们老乔……”。我不禁在想:是啊,在现代这么物质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将金钱、利益看得过重,“现在这个时代,谁还讲雷锋精神啊?将雷锋精神的人都是傻子。”乔安山的儿子的这句话似乎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是啊,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向雷锋一样那么无私的将自己的津贴几乎全部捐献资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像雷锋那样将帮助别人看作自己的快乐?现在更有多少人能像乔安山那样始终不渝坚定地,并且身体力行的实践雷锋精神?答案,我想大家心中可能都有吧。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如乔安山那般的人,这一点让人欣慰,但这一点欣慰也同样让人无奈。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知道了“雷锋叔叔”,我们就知道“助人为乐”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可是为什么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大,随着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随着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们对于“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却越来越淡漠?面对公交车上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开始能做到心安理得的无视;面对路上摔倒的路人,我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是冷漠对待;面对那些热心的好心人,我们也开始“学会”质疑。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心寒的同时也让人反思,就像是乔安山的疑惑一样“现在的人咋都这样,咋就知道个钱呢?”就像是被撞老人女儿说的一句话“别跟我谈雷锋精神,就谈钱,雷锋精神解决不了咱的问题。”

当时的我,除了泪水,做不出任何的反应与思考。我被乔安山的疑惑问的哑口无言,我被被撞老人女儿的“高论”说的无地自容。

诚然,这个社会上还是有如乔安山那样的人,但是我认为还很不够,希望我们的社会上能再多一点在影片最后的那些“小红帽”吧!

篇三:《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离开雷锋的日子》这是很久以前的一部老电影了,但是里面的内容让我非常感动。雷锋,是一名班长,拥有着为人民付出的高尚品德。1962年,这位只有22岁的英雄去世了,因为乔安山开车的时候旁边的棍子打到了雷锋的太阳穴,就这样抢救失败,而去世了。虽然雷锋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承下去。雷锋的好朋友乔安山觉得对雷锋很惭愧,于是,他开始弘扬雷锋精神。

一次,一个老爷爷在雪天被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撞了,车主为了逃避责任,就把老爷爷留在了路边。有一辆黑色轿车跑过来,看见倒下的老爷爷,本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当清楚以后,知道自己的车和肇事车很像,怕会惹到麻烦,就开车走了。当乔安山看见之后,立马把这位老人送到医院,但是老爷爷的家属不但没有感激,反而索要赔偿费,为了澄清事实,只好让老爷爷作证,但是老爷爷却点头表示是乔安山撞得。最后水落石出,电视台也赶过来表扬乔安山的雷锋精神。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觉得:老爷爷的家属很过分,不但没有感激,还说雷锋精神解决不了什么事。难道做好事得来的结果却只是别人的误会,瞧不起吗?但是乔安山的精神让我敬佩,他和雷锋一样,是我们社会上值得学习的人。还有一次他和他的儿子的车子陷进了泥潭,这时许多带着红帽子的青年人来帮忙,并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并且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爱心帽子,中间是一个和平鸽,代表的是和平。在这个鸽子的外面,有一颗心围绕,代表的是爱心。此刻的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这代表着世界充满了爱。

这一幕幕的事情,都在告诉我们,雷锋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雷锋,他们默默地为我们而奉献,那么我们也应该有所回报,所以应该更加的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就让雷锋精神一直弘扬下去吧。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