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2023-06-16 20:33:34 来源:现代语文网

家,是成长的摇篮,是休憩的港湾,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深的地方。下面是现代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家,是成长的摇篮,是休憩的港湾,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深的地方。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本周六晚,央视《朗读者》就将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的焊接专家潘际銮、演员赵文?、著名作家毕飞宇、影视编剧作家梁晓声、冉莹颖与邹市明夫妇、演员王耀庆等嘉宾现身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最“失控”的现场邹市明儿子现场打拳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十三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在本次以“家”为主题的朗读中,“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一起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于是,《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就此诞生。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究竟两位小“拳王”做了什么能让董卿如此感慨?邹市明一家又会上演怎样精彩的另类朗读?

最特别的“家人”赵文?自曝爱宠如命

本期节目中,除了邹市明一家四口创下朗读现场“失控”记录外,著名演员赵文?也成了第一个为宠物朗读的朗读者??这次他要为自己的爱猫“大咪”朗读。

1992年,从未接受过正规表演训练的赵文?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被李安相中出演《喜宴》,从此走入演艺圈。对于大部分内地观众来说,对赵文?的最初印象基本上都来自于《大明宫词》中风流倜傥的“薛绍”和邪魅狂狷的“张易之”。当年多少女生“一见薛绍易之误终身”,然而现实中的赵文?却“一见‘大咪’误终身”。

大咪是赵文?从加油站捡来的流浪猫,刚捡来时身体十分虚弱,几乎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赵文?给了大咪一个家,也在和大咪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讲大咪当做了自己的“家人”。在收养大咪之前,赵文?完全不能理解那些养宠物的人,直到大咪的出现,让赵文?从此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以前只把动物当食物的他现在对所有动物都抱有善意,甚至连一个小虫子都不愿伤害。

为了能多和大咪待在一起,以往拍完戏就回台湾休息的赵文?现在会留出更多时间待在大陆,他说:“我舍不得它搬来搬去,为了它我可以换地方。”在访谈中,赵文?还用李白的诗来形容看见大咪时的感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他说,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次在《朗读者》中,赵文?会为自己这位特别的“家人”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篇二:《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我常常问自己,

儿时的家怎么就不能忘记?

那土窑洞里看不到砖瓦和水泥。

也许是父亲的推车了不起,

供我们读书离开乡村离开了土地。

也许是母亲织的格格衣,

谁见谁夸的感觉怎么都抹不去。

难忘中秋明月夜,

爷爷把月饼六半切。

哥姐不肯来品尝,

那月饼的滋味可是甜中透着香。

难忘看病回家的路上,

哥哥将衣服披在我身上。

上学的机会谁能不渴望?

三姐将自己留在了家乡。

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看不完住不够的地方,

我愿将心交付的地方,

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家。

篇三:《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浮躁的时代需要优雅的朗读。国内上了年纪的人大概都知道俄罗斯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当年,朗诵他的诗,是一代青年的时尚和荣耀。马雅可夫斯基本人也经常在广场上朗诵自己的诗作,这就是他独特的“发表方式”。在深情的朗读声中,一座喧嚣的城市会变得安静,变得从容。诚如上海电台朗诵节目《午夜星河》主持人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人声,干干净净。朗诵这种听觉的艺术,能直抒情怀,让人直接感受到社会中的种种正能量,最直接抵达人们的肺腑。”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现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发出声音读一本好书,整个社会能经常听到抵达肺腑的诵读之声,浮躁之心经常被洗涤,那么对于人心的净化,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各方好评不断。《朗读者》的热播,既让支持人董卿火爆一时,更令朗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归大众视野。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作“读书人”,就在于他们的学习是以朗读为根基的。在古代,幼童开蒙后即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基础读物,之后是学习各类经史典籍,且要 “逐句玩味”“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在现代教育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学校至今仍保有晨读的传统。

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有多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这里的“读”书,是指发出声音的朗读,而非手捧一卷静默地阅读。如果真要对朗读做一项调查的话,情况恐怕不容乐观。因为在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日均看手机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算我们认为看手机的很多人也是在读书,那么读书的数量和时间也远远少于世界阅读大国。在整个社会阅读量尚差强人意的情况下,朗读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央视《朗读者》节目的走红,广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还延伸出了“朗读亭”这样的线下朗读模式,给了人们一个回归传统阅读的契机。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感悟文字的魅力,让久违的朗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这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促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关注朗读的意义。

朗读的意义是什么?有两个例证大抵可以说明:据媒体报道,4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有一个活动项目便是,玛格丽特二世与彭丽媛女士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中丹两国小朋友朗读著名的安徒生童话 《丑小鸭》。清亮柔美的女声加上童话的意境,这是多么诗情的享受!无独有偶,数天后的“五四”青年节,*来到北大,北大安排的一个欢迎节目也是朗诵,同学们在静园草坪朗诵 《沁园春?长沙》。朗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利于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和诗意情怀。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道:“朗读者分为两部分,朗读和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朗读者,在朗读中荡漾诗意、浸润书香,在朗读中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在朗读中净化心灵、体悟人生,让人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让生命变得智慧而芬芳。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