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二篇

2023-06-17 23:34:59 来源:现代语文网

1篇

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下,农村悄然变化,曾几何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农民,成为城市建设的另一主力军,他们像候鸟一样成年累月地往返于农村城市之间,而他们的孩子有了一个新称谓:“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正常的家庭生活变得不完整,大多数孩子留给了年迈的祖辈或亲戚朋友代为抚养、照管,这些监护人,或年老精力不济,或碍于情面,不是亲生自养,农村人的教育方式本来就简单粗暴,面对留守儿童的缺点、错误,要么轻描淡写,隔靴搔痒,要么武断喝斥,暴力相向,教育功能大打折扣,长期的监管不到位,教育不深入,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思想行为、学业成绩、人身安全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二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亲情,心理健康失衡

少年儿童的依赖性很强,他们长年累月与父母分离,其心理煎熬何其痛楚。父母外出务工,微薄的工资,沉重的生活负担,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费用,使他们身心疲惫,囊中羞涩,电话费太贵,舍不得打个电话,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有些人认为孩子在祖辈的照顾下,衣食无忧,却忽略了孩子的幼小心灵的精神慰籍。孩子的心理渴求,在老人眼里也不是那么重要。他们盼父母心切,对比完整家庭的孩子,易出现自卑感。留守儿童会出现多梦、呓语,长期以来形成紧张、焦虑,在性格上有孤僻、脆弱、冷漠倾向,不愿和同龄人、大人交流,出现交流障碍。务工父母出于工作、路费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诺言,孩子的生日、节假日,少有父母陪伴,尤其春节等传统节日,对比同龄人陡然增加了他们的失落感、孤独感,以致造成孩子的信任危机,怀疑父母、他人,不愿和外人交流,甚至个别孩子说出“恨自己的父母”这样的话,孩子是可怜又可悲,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何等地伤害,这样环境成长的孩子,心理健康堪忧,难保成人后,其人身观、价值观是否发生位移、扭曲。

(二)监管乏力,思想行为偏激

监护人大多祖辈,个人阅历和见识,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深入细致,顶多就是“狼来了”故事的不停复制,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放松培养,听其自然,有“树大自然直”的侥幸心理。再加上还要操持农活,使年迈老人苦不堪言,对于留守儿童的教管比较松懈,导致孩子思想上产生懒惰意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顾及他人感受,表现自私、冷漠,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乏爱心、同情心,处事行为偏执,同学之间的日常琐事处理方式也简单粗暴,个别儿童还有暴力倾向。

(三)教管不力,学业每况愈下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于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业过问、检查多是颇于应付,更是谈不上指导。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中游偏下,贫困生较多。学习目的不明确,有抵抗情绪,产生厌学情绪,直至辍学。

(四)疏于监护,伤害事件频发

留守儿童中,由于大人的疏忽,监管不到位,加上儿童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出现触电、失火、液化气中毒等事件时有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溺水事件频发,给家庭和亲人蒙上阴影。长期缺乏亲情,为寻求亲情,寻求保护,部分女孩,产生早恋、早孕、堕胎,造成身体心理的严重伤害,造成终生的遗憾。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建议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前途和命运,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爱留守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家庭要尽职尽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角色。“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孩子的紧迫感责任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赚钱,无可厚非,但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幸福童年为代价,耽误孩子的培养教育。“仓廪实,而知礼节”,赚钱发家和教育培养后代,农民往往注重前者,经济条件改善,孩子才有发展的空间,忽视孩子的幼年、童年的培养教育,对于后辈,只求孩子有立足社会的基本知识,没有太多奢望。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合理安排工作、家庭生活,尽量留一方照管孩子。双方外出者,要定期和孩子交流进行心理安慰,常回家看看,慰籍老人和孩子,体现亲情和孝道,给留守儿童作出表率。

(二)学校要亲力亲为

学校要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重要职责。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有效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慈母般地关爱他们,给他们以亲情和爱,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普及青春期健康知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克服不良心理。班级开展“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过生日,送小礼物,让他们感到大家的亲情和温暖。

(三)社会要奋力作为

全社会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真心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希望工程、春蕾女童救助、温馨校车工程,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等措施,正在改变着一部分人 的处境和命运,这些工作只是杯水车薪。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中央的深化改革,提高农民的待遇,逐步使农民成为“新市民”,让农民兄弟看到了一些希望,然而这条路何其漫长,不可预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对农民兄弟的眷顾,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地方政府应千方百计在当地办企业、上项目,增加就业,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养殖、种植、旅游、产品初加工等短平快的小型经济,使农民工回归农村,客观上减少亲子分离的机会。城市的管理者应敞开心怀,真心接纳农民工,让他们的孩子能入托、上学、升学,享受到医疗教育等平等权利。破解横亘在农民工面前的“二元制”,扫除他们融入城市的障碍,那么,留守儿童的春天就要来了。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主人。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让他们成为制度的“替罪羊”。鲁迅当年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我们更应有这样的呐喊,这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时不我待。

2篇

【分类】

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

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监护或者其他亲属监护。

普通留守: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而造成的留守。 

洋留守: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公民,父母多数在美国打工,多数是非法移民,因精力和时间问题,将孩子送回国内生活。被称为"洋留守儿童"或者留守"洋娃娃"。

【产生背景及原因】

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孩子乐观坚强,懂事坦荡。他们苦中作乐,永远保持着微笑。第二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存在问题】

超高比例,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关爱不足,心理问题(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特别是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教育问题。

1,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2,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他们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在生病时,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另外,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3,教育问题。由于隔代监护或上代监护,监护人由于溺爱,代沟,有所顾虑等原因,不能担负起教育责任。导致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一般,心理封闭和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缺乏 。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让他们不再留守,让他们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解决对策】

多层面着手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五)、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公安、教育、卫生、民政、城建等部门,要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网。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在劳动力人口输出集中的地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教育部门和妇联、关工委等社会团体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