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精华版】

2023-06-06 11:11:10 来源:现代语文网

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2016【1】

如何在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中培育和弘扬*?*指出“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的重要源泉。

然而目前现状令人堪忧,当代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认识不足,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存在信仰危机、道德缺失、迷惘浮躁、崇洋媚俗、“去中国化”的现象。天津师大一项针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程度达到59.2%,遇到有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上会怎么办时,只有17.3%的学生选择立刻去搀扶;对考试,只有38.2%的学生“从不作弊”;有69%的学生认为求职违约的行为“可以理解,视具体情况而论”。

青少年学生对传统“八德”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大中小学校中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八德”系统教育。

什么是“八德”?“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形成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美德。其中“礼义廉耻”最早是《管子?牧民》提出来的,“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孝悌忠信”是孔子“仁学”的四种体现。到宋代把这八个德目合在一起称为“八德”。民国初年,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至今台湾还在奉行,台北有四条主干道就是以这八德命名的。经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还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加合理、更具有历史渊源,也更能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王岐山在一次会上说:“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

对此我们高度认同。“八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八德”符合*道德建设思想,与*相一致。从“八德”入手,是重塑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弘扬*的必要路径。

为此我们建议:

1.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纠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目前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偏见,认为与*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儒释道的经典中早就有这种思想,有大量论述,比如《老子》就倡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在“道”中,一切平等。《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则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则更是讲“众生平等”。再看儒家,虽然儒家思想中缺少政治上的平等主张,但在德性层面上却是主张平等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人性皆善,都体现了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符合核心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2.要建立以“八德”的国学教育体系,回归教育立德育人的本质。从少年儿童抓起,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按不同层级增设语文课本、品德与生活课程和国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八德”内容。可以借鉴台湾中小学《国语》、《国文》课本,逐级加大国学经典比重。注重经典原著诵习,由学校、老师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八德”读物,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课外阅读平台。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使青少年从小就能感受传统道德的魅力,让“八德”入脑、入心,最终形成信仰。“八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本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这个“人”就是有健全人格的公民。通过“八德”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有道德信仰的健全人格。

3.强化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国学“八德”教育不是空洞说教,一定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知识化为行为。注重躬身实践,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行为规范,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台北县国中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一次课程设计为例。课文《论语论孝》,学习单设计:先说明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实情)。这一个月来的变化(言语、行为、态度)。因为变化、家庭气氛变化(反思、思考)。因为躬行孝悌这件事,让我体悟到……(感受)。要求反省自己的言行,认真观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尤其重要的是:实践孝悌不是一个月的事,是终身的事。

4、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努力营造以“八德”的道德建设的社会风尚。鼓励大众媒体投入,出版与“八德”相关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出多品种的经典诵读类、精讲类、科普类图书。扶持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传播项目,创作相关的影视作品、网络作品,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寓教于乐,只有把青少年的目光吸引进来,才能潜移默化、心灵认同、身体力行。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表彰践行“八德”的人物,形成人人认同“八德”、践行“八德”的良好风气。鼓励民间开办“书院”,放开民间办学限制。历史上的“书院”原本就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学问的。逐步形成以“八德”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信仰。

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2016【2】

一、现状

1.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道德了解甚少,道德缺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光明网》《新京报》《人民论坛》《华西都市报》《人民论坛》等权威媒体都对青少年传统道德缺失等问题给予了大幅关注与报道,青少年道德缺失的现象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一些青少年存在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功利主义、法律意识淡薄等行为失范问题。

《关于初高中德育衔接问题的调查及思考》(教育理论研究,2013,34期)中显示,初中生在面对基本生活道德时,都很难做到知行统一,他们对现在的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充满困惑。比如在楼梯间看到垃圾食品,有56.6%的人表示会拾起放到垃圾桶,而其他人则会视而不见或用脚踢开。青少年传统道德缺失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传统道德文化不了解,有的虽然模糊地了解一点,却不够系统,不够明确,很少有人听说过“八德”这一概念,更不用说“八德”的内涵了。由于信息网络化以及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青少年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继而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对他人的不信任,自我意识、唯金钱观的膨胀。

2、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西化现象严重。

《对中国艺术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2)显示,中国艺术专业大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的认可程度达到56%。而坚持中国文化的受试者中只有39.8%的学生认为对汉语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这说明在中国30多年的英语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受到了巨大影响。

现在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国外作家的绘本和童书,青少年越来越重视国外的节日,喜爱国外的电视节目。更有了解世界历史、名著、音乐、绘画作品胜于中国历史、名著、音乐、绘画作品的态势。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学校接受更多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要高于没有相关课程的学生。这说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确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理由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形成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强国之基。其中“礼义廉耻”在《管子》中被称为“国之四维”,是治国的纲纪准则。“八德”符合*道德建设思想,与*相一致。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

*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的重要源泉。”因此,从“八德”着手,是重塑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弘扬*的必要路径。

三、建议

1.在校内,开展以“八德”的传统道德教育。

如何培育和弘扬*?*强调要从娃娃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建议,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中,按不同层级增加语文课本和国学通识教育课本中“八德”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同时可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添加“八德”教育的内容,使这门课程与品德修养、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学校、老师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八德”读物,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课外阅读平台。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八德”教育第二课堂。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让“八德”文化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使青少年从小就能感受传统道德的魅力,从中汲取养分,身体力行,树立道德信仰,践行传统美德,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在校外,形成以“八德”的道德建设风尚。

加强道德教育既是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国家的责任。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长期的“八德”共建活动。

(1)鼓励大众媒体投入到“八德”建设中。出版与“八德”相关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出多品种的经典诵读类、精讲类、文化科普类图书,使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有更多接触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机会。创作相关的影视作品、网络作品,重视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寓教于乐,只有把青少年的目光吸引进来,才能潜移默化、心灵认同、身体力行。利用大众传媒,表彰实践“八德”的道德模范,形成人人认同“八德”、践行“八德”的良好风气。

(2)加大对“八德”项目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扶持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传播产业,比如影视节目制作、APP应用、国学网络课堂等。以立项的形式推动此类作品更快更高质量地涌现。青少年对新媒体的融入度高,乐于接受新兴事物,所以传统德育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也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扶持此类项目可以平衡文化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使社会各方力量的加入。

(3)支持民间开办“书院”,传承以“八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上的“书院”原本就是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有超越功利的特点和自主讲学的优势,能够灵活地设置课程,自主办学。这既可以帮助国家节省教育成本,又能把民间资本引向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教育方向,最重要是还能使更多青少年自愿接受“八德”教育。建议放开民间办学限制,鼓励民间开办“书院”。通过“书院制”教育,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回归教育教化人心、提升人格的本体功能,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信仰。

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2016【3】

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现在从八项道德方面说起:

1.忠孝爱国: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

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反对

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

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天命”就是道,就是规律。人能够了解道,认识道,让道为人服务,而不是让道牵着人的鼻子走。

孔子从来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他“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问鬼神的事,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他死的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讲人不讲鬼,讲生不讲死,面对现实,面对今天,这是孔子思想中最大的特点。它是入世之学,治世之学,它和宗教不是一回事。宗教都讲前生、后世,孔子及儒家只讲今生今世。因此孔子思想不应叫“孔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不宜叫“儒教”。

4.勤奋敬业:

持入世观的孔子及儒家,首要问题是入世。即积极入世、努力治世。勤奋敬业,首先要忠于职守。把心放到正当中叫“忠”,忠就是干好自己的事,不仅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要把钟撞得很响很响,就是把你的工作做得很好。比方说我忠于我的理想,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奋斗终

生;我忠于我的事业,当一辈子教师、医生;我忠于我的配偶,保持坚贞的爱情及对对方的责任心;我忠于我的父母,一辈子不干坏事;更主要的是忠于生养自己的国家、民族,为国家兴旺发展,民族复兴奋斗终生,保卫国家的权益,维护民族的尊严,由小到大都尽到我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忠。一个人要做好工作,先安心工作,这就是爱岗敬业。

我曾将一首打油诗送给我的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那山并不高。好歹爬到那山去,看看不如前山高。千山万水都走遍,见异思迁枉徒劳。哪山没有马生菜?哪山没有灵芝草。”哪山都有灵芝草,行行出状元。掏粪工人时传祥一样被*接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当然我们不反对人才流动,但不要为了多挣几个钱,到处跑来跑去。人人都勤奋敬业,忠于职守,各项工作不就做得更好,我们的国家前进的脚步不就更快了吗?

5.仁爱友善:

一部《论语》中出现105次“仁”字,孔子十分强调“仁”,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独自一个人不会出现矛盾,两个以上的人就存在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怎样处理?就用“仁”来处理。“仁”最起码的主张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让别人干。1789年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中的“黄金规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一个层次“仁”是一种积极的、奋发的精神。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人应该“仁以为己任”,主动入世治世。再高一个层次可提到世界观上来说。一事当前:一是“仁”,一是自己的利益,包括自己的生命,需要二者择一时,志士仁人,可以“杀身成仁”,而不是“舍生害仁”,谭嗣同为维新英勇就义前写“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夏明翰临死前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这样。“仁”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这么重要的事,是可望不可即吗?不是。“吾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我身边。一个人对上、君、师、父、上级要忠、孝、恭、敬是仁;对中、兄弟、朋友、同学、同事要信、义、敦、睦是仁;对下、子女、学生、下级要宽、厚、慈、惠也是仁。总之,仁是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你对别人仁爱友善,别人对你也仁爱友善。大家都仁爱友善,人人便能享仁爱、和谐之福。

6.正直信实: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生就要正直。正直就是反对虚妄,说实话、办实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当政的人要持正道,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不要只为少数人服务。一个当权者要“其身正”便“不令而行”,如果“其身不正”,再怎样下命令,人家也不会听你的。

《中庸》中多次论及“诚”字,“诚,天之道也”,“人之道也”。诚是宇宙中的规律,人也本着这个规律。诚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诚则明,明则正,正则廉,廉则刚,刚则威。从诚出发,显示各种道德,诚用信来表现出来,孔子多次要人“主忠信”。要人实实在在,说到做到。进行经济活动的人,更要诚信。信誉第一,质量第

一,摆正义和利的关系。义是对国家、民族、广大人民有益的事,利是对自己或小范围内有益的事。义与利并不矛盾,义利结合,但义主利辅。应重大义,轻小利。因为大义中有大利,大义中也有小利。

春秋时期有个弦高犒师的故事,他虽然自己丢了十二头牛,但却救了国家。国家得救,自己也有好处。

7.循礼贵和:

遵循着礼,珍惜和谐。“礼”最初的意思是对祖先或神灵祭祀的礼品,后来变成人们之间相互馈赠的礼物,后来又演变成人们相互的礼仪、礼貌,后来又发展为各种制度,乃至法度。一定的礼节、礼仪、礼数成为人们之间的非成文法,它和成文法相互补充,表现为人间的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规矩等等,“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切依礼行事,社会秩序才安定。大到国家的宪法,各种法规,小到乡规民约、校规、厂规、产品的标准及检验制度,都要依礼、循礼,社会各方面才可规规矩矩,达到自由、和谐的境地。

近几十年来,人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是礼,是中庸,争论不休,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一次国际会上首次提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和是宇宙的规律,也是社会的规律,孔子一生为追求和谐而奋斗。在贯彻和的思想中,还要“和而不同”,因为在各种“和”中,也不是千篇一律,也要求大同,存小异。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主要任务是“和平、发展”,只有“和平”,才能“发展”,要“发展”就要“和平”。现在世界上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表现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强令一律,应求同存异。“文化多元化”是各种文化不要对抗,而要对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认识、理解,相互吸取、借鉴,才能相互进步。“经济全球化”是经济高度发达,科技空前进步,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不会变。生意做得越大越要诚信,越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越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越要取得各方面的和谐机制。人人讲和谐,人人得幸福,谁要是不讲和谐,侵略别人,吃亏的首先是自己。

8.尚俭斥奢: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历览古今家与国,盛由勤俭败由奢。”有人问孔子,奢与俭相比,奢显得顽固,俭显得寒酸,你选哪一个?孔子说我情愿选择寒酸。孔子中年到齐国,齐景公问他怎样治国?他回答“政在节财。”他当上中都宰,首先反对厚葬。孔子过泰山侧,见一老妇人痛哭,询问后,说出“苛政猛于虎”。更是反对统治者骄奢忧民,害民之举。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一个大的企业,如果不精打细算,大手大脚,不节约成本,浪费资财,养着大量非生产人员,就能阻碍企业发展。一个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扯皮,“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浪费资财,不符合尚俭斥奢的精神。

以上说到孔子思想的八个方面,和现在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正相对应,当然不够全面。孔子思想中的一些精髓,构成中

华传统美德。有人问: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集中、最精练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孔子当年在《周易》中说的那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些说,就是一种奋斗自强的精神,一个团结和谐的精神。可以把它简化为“奋斗”的精神,“和谐”的精神。

孔子思想一是道德学,二是管理学

我们在研究孔子,不是一味的“尊孔”、“崇孔”。在说起孔子的优点时也应看到他的不足。过去人们常把孔子轻视劳动、轻视妇女、为统治者服务三项说成他的缺点,实际上是不对的。

《论语?子路篇》记“樊迟请学稼”,孔子不但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还说他“小人哉”!孔子培养的弟子是治国的干才,不是具体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对樊迟这种不明确学习目的的问话不予回答很正常。当时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被称作“野人”或“小人”。孔子是说樊迟不该学农村中人干的事。“小人”不是道德概念,这个例子不说明孔子轻视劳动,相反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孔子重视生产、重视生产者(劳动人民)的记载。

《论语?子张篇》中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使孔子多年来蒙受“轻视妇女”的不白之冤。齐国要想腐蚀鲁国国君,离间孔子与鲁君的关系,送来80名妖艳的舞女,孔子此言系对80名舞女而言,这句话是有明确针对性的。

鲁迅曾说过孔子思想是为权势者服务的话,也不是他的缺点。孔子思想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道德学,一是管理学。前者都很熟悉,后者往往不被人理解。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管理者,便不能存在,不能发展。因此孔子的管理学或领导学,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他要掌权者以人为本、重视生产、重用贤才、远离奸佞等等都是对的。时至今日,孔子思想仍不失为治国安邦之道、发展经济之道、管理社会之道。今天许多经济工作者,争做儒商,也是学习孔子正确的管理之道。

当然,孔子思想中也有三项不足之处。第一,孔子思想来自古代的宗法社会,宗法制家国一体,等级森严。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一切按部就班,论资排辈,不利于年轻有为者脱颖而出。第二,孔子及儒家思想来自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注定其视野不开阔,缺少横向联系,跟不上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第三,正是孔子思想中最优的内容,处理不好,也能体现出其不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和”,和谐当然很好,如果过多地讲和谐稳定,则缺乏创新及改革开放的精神,稳定过多,闯劲不足,容易跟不上新世纪前进的步伐。

孔子思想中有优有劣,有精髓,有不足,我们应本着“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的精神,吸取其可取之处,避免其不足之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