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红旗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2023-06-17 02:38:53 来源:现代语文网

红旗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一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奋斗精神就会永远保持。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项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和干部往往因困难、挫折而气馁,或者因职位、待遇而心情不畅,或者因年龄“到点”、“天花板”现象或自满而干劲不足,说到底,也是宗旨意识不牢的表现。

兰考县和林县的重灾与贫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甚至都不是一个朝代两个朝代的事情。如果只想当个“太平官”,甚至只当一个“称职”的干部,满足于有一点变化和进步。焦裕禄、杨贵同志也可以不用这样拼搏、这样苦挣、这样奋斗。就是因为心里想着自己的责任,心里想着群众的疾苦,他们才在困难当前“逞英雄”,才“敢叫日月换新天”。

一位省领导看到兰考灾情实在太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共产党人都能像他们一样,有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有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不了?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就要像他们一样,不断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敢于奋斗。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担当意识就会无比坚定。xx同志在中央党校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还指出,敢于担当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焦裕禄同志是这样的典范,杨贵同志同样也是这样的典范

。在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到沙荒、内涝、盐碱、风害严重和六十万亩庄稼绝收、三十万人民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重灾区兰考县任职,不敢担当是不敢来的。林县严重缺水、交通不便、地方病肆虐、人民生活艰难,不能担当也是不能来的。可焦裕禄同志义无反顾地来到兰考,杨贵同志义无反顾地来到林县,因为他们具有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牢记自己做为一个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兰考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

为什么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一年多,就找到了多少辈没有找到的治灾办法,就是因为他“父老生死系”、担当意识强。杨贵同志在“大跃进”的年代,敢于向毛*进言,纠正了本地“左”的做法。特别是面对中央领导严厉批评、可能受到处分甚至撤职的压力,杨贵同志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继续进行。这更是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典型事例。焦裕禄同志还说:“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就要像他们一样,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实事求是,敢作敢为,履行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两面鲜艳的旗帜,焦裕禄同志、杨贵同志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代表。焦裕禄同志和杨贵同志创造伟业、成为榜样时官并不大,都只是个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多数时间还只是个主持工作的县委第二书记。可是,他们的事迹却彪炳千秋、代代称颂,实现了做为一个中华儿女、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做为一个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绿色美丽的兰考大地就是给焦裕禄同志摆在黄河边上的勋章;蜿蜒欢畅的红旗渠就是给杨贵同志贴在太行山侧的丰碑。兰考百姓思念的泪水和林县人民欢迎的掌声更是对焦裕禄同志、杨贵同志创造伟业、实现价值的最好诠释。

红旗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二

当我们乘车向红旗渠进发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巍峨耸立,蜿蜒曲折的双向环山公路像一条看不到首尾的白色丝带,静卧于群山峻岭之间,引导着我们找寻和探索群山之中的神秘。汽车顺着盘山的弯道不停的扭转,我们坐在车就感觉到左摇右晃得厉害,有的同志开始晕车、呕吐,这让我更加想到林县人民开山修路和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事何等的艰辛。

当我们跟随导游,登上了红旗渠石墙,顿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庄严的神秘感涌上心头。石渠依山势蜿蜒于太行山腰,头上是陡峭的石崖,渠外侧是高高的山坡,渠内流淌着红旗渠引来的漳河水。

960年,是整个中国人民的痛,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刻。三年灾害究竟夺走多少条性命,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但肯定以千万计,就是说全国有千万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就在这个时候,规模空前、声势浩大、被后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正式开工了。是什么迫使林县人民不畏艰辛、客服重重困难,坚持用十年时间修建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呢?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当车拉、肩挑、马驮的取水队伍,浩浩荡荡往返于农家和水源之间的时候,没有人感到惊讶,林县人早已熟悉了这样的场景。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

1960年,面对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的恶劣自然条件,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当年叫“引漳入林”工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旗渠”。

据导游讲,当年建设红旗渠时,全民总动员,年轻的姑娘们也不示弱,她们抛开陈旧的女人不能搞建设的思想,拿起铁锤上山打钎,凿山挖渠,手磨烂了也依然坚持。她们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躯,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坚硬的岩石低下头来。红旗渠工地上的姑娘们以她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铁姑娘”的称号。

提起红旗渠,不能不说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这使得青年洞成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人物。青年洞是红旗渠咽喉工程,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林县人民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

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方法,使挖山进度由每日0.3米提高到2.8米,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青年洞”,洞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参观学习红旗渠过程中,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不断地被那些年轻的生命和感人事迹所震撼,这使我更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在“青年洞”旁,我默默的发誓、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深刻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教师中去,深入到教学一线,了解师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

通过学习红旗渠将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