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

2023-06-19 21:57:17 来源:现代语文网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教师既要读有用的书,又要读无用的书,不能总是为功利所囿”。换一句通俗而又简单的话语,即“教师读书不能太功利”。

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起文艺评论家解玺璋的话。他说他上大学前的十年,读书都很随性,没有目标,没有系统,但非常快乐。他认为,“那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所谓最高境界,大概是一种无欲无求、自由快乐阅读的状态吧。但从实际情况看,每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其读书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不尽相同的。就教师而言,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读书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一读书有一定的目的性

阅读和写作,是构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但长期以来,人们围绕读书的问题,一直有“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争论。其实,“功利”与“读书”从老祖宗那儿就挂上钩了。宋真宗(赵恒)所作《劝学诗》讲得很直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漂亮太太,出门有车马随从。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www.teacher.com.cn 

因此,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入仕”,你把经书读好了才能做官。唐朝的科举考试,更是“以诗赋取士”,你不读书、不会写诗行吗?在那个时代,你不去做官,这一辈子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好像你不做官,你不做公务员就没有什么大出息。由此更衍生出急功近利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毫无疑问,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二读书不都是功利性的

古往今来,人们读书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但问题是,当我们只为功利而读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种苦役、一种追名逐利的手段。我以为,读“有用”的书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都是功利性的。细想一下,历史上那些优秀作家,哪个不是静下心来写作,靠作品让后人心生敬仰的?假如曹雪芹当年三天两头到朝廷去找关系,想法子去攀附他那些富亲戚贵相识,总想着再弄个一官半职,总想着发财再修座大院子,总想着让满朝文武都记住自己的名字,恐怕是写不出《红楼梦》这样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的。

除了能静心写作外,古代人读书也不都是功利性的。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两人爱好诗词,时相唱和。为了读书取乐,两人经常在茶余饭后,针对某些书籍,指一段事,或指一个人,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说对了奖励给你一杯好茶,说错了惩罚。两个人为了这个事常常开怀大笑。可见,闲适性读书,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展示自己的精神、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种最好方式。

因此,有一种阅读叫作“闲读”。《或外闲读》的作者朱小棣说过一句话,写作是为了保留住生活中的快乐。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其实,爱读书,不计功利地去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正如周国平先生所描述的那样:“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常常觉得作者在书里讲的东西,其实我也想过,但这种类似的想法是沉睡着的,没有醒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把它唤醒了,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可见,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而这种发现的快乐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据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93岁的退休数学教授潘鼎坤讲授古典诗词、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被争相转发。一位数学教授为何对古典诗词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唐诗宋词是个好东西”。古典诗词的魅力胜过任何文学作品,它用字很少,但短短几句话就能打动人心。在他看来,有喜欢的书读、有文章写,就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

三读书的妙处在“无用之用”

今天,我们尽管有许多的娱乐生活,但读书仍然不失为一种乐趣。尤其是多读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之类的书籍,或许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高雅一些、快乐一些。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英国文学时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那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去教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机车。然而,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由此可见,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它的妙处就在于“无用之用”。读过《老子》的人都知道,它核心内容就是“自然、无为”。老子曾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主张的是不要被学问的外衣所蒙蔽,只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应该体悟到学问内在的规律对人生的意义,用有用的规律指导行为,才能到达“无为无不为”的境地。

我曾经在报纸上读到一个故事:在秘鲁的一座小城,那里的警察脾气暴躁,市民意见很大。于是,市长想了一个办法,给警察每人放假三天,要求他们在这三天里读三部文学作品。后来,警察们的脾气有了很大的改变,市民的怨气也小了很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能让人安静下来,尤其是读那些“无用”的书,可以让人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芜杂的世界。

有一句话说得好: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因为所谓“有用”之人只会让人知道什么是功利,而一本“无用”的书教给我们的往往正是与功利无关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立身之本。从哲学的角度说,“有用的”可能是有害的,“无用的”可能是有用的。实际上,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两者都是相对而言的。再说,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本不应当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要读点“无用的书”。真正的阅读,从不会在书中寻找理财良方,也不会念念不忘强身健体。审美的愉悦与心灵的满足,应该是书籍给予阅读者的最大快乐。

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切身感受到读书是自己的学习行为,读书是自己的生活习惯,读书是自己的生存状态。这种境界,恰如梁实秋先生所说:“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吾故曰,读书乐。”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即“有所为”。如专家们的阅读主要是为了专业上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阅读主要为了学业的完成,像这样的阅读它的功利性是非常明确的。

四“无功利”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宋代陆九渊曾写过一首《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一切条条框框,去除功利之心,顺着个人的兴趣去阅读,把心沉静下来,这样就能保持读书的定力。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就是一颗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比如,我读苏轼的词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当代阅读者中,人文学者的读书,大概最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最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以文学经典为例,一部《红楼梦》包容性极强,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令人玩味不尽。已故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说:“《红楼梦》不是一个好玩的小玩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因为它包含总结了我们民族的文史哲和真善美,是一个前无二例的最美的大整体。”确乎如此,文学书的魅力,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尤其像《诗经》《论语》《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文学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欣赏与研究的价值。

也许很多人会说,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读书却并非如此。正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我们读书时,谁会抱有这样的预期目的?我们热衷于做某件事情,难道就是因为这件事有实际好处吗?难道追求乐趣,就不是最终目的吗?我们读书,难道不能说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吗?”

在我看来,文学的意义是对人精神的一种启迪。看书的人,或者说喜欢文学艺术的人,和不喜欢看书的人,或者没有经过文学艺术熏陶的人,坐在那里,样子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说一个小姑娘乍一看很漂亮,却不耐看,为什么?因为和素养有关。受文学艺术熏陶的人往那儿一坐,气质是不一样的,无用之用往往最美。

因此,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有益于人们精神成长的事,尤其是教师,我们的读书不能总是停留在“功利”上。诚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先生在《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一文中所言:“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大量事实已证明,没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务虚精神,没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求真态度,处处汲汲于名,时时营营于利,那我们将很难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潭,达到读书治学的理想境界。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