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二)

2023-06-13 01:34:00 来源:现代语文网

谢子龙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宗旨,坚守“卖平价药”和“回收过期药品”的承诺,重视药品管理,恪守商业诚信,做长长远远生意,打造了贴近人心的“老百姓”品牌。

2001年,谢子龙创立了全国首家平价药房??老百姓大药房,革命性地举起了“比国家核定零售价平均低45%”的降价大旗。他本着为民经营宗旨,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对药品流通的腐败现象釜底抽薪、降低经营成本等措施,向虚高药价宣战,很快就使长沙市的药价下降了约20%,随后引发了全国性的药品降价大潮。

2003年“非典”期间,老百姓大药房承诺并坚持所有“非典”药品绝不涨价,并在全国所有门店实行免费赠药,牺牲应得利润400多万元,被授予“抗非典先进单位”。2008年1月,湖南遭遇罕见的冰灾,谢子龙捐资、捐物100多万元,并亲自带队把15万余元的抗冰救援物资送往京珠高速株洲援助站。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谢子龙在第一时间捐款116万余元,并捐赠价值510.6万元的灾区急需药品,派出由公司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老百姓大药房青年志愿者救护队”,携带药品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救援。

2005年至,谢子龙连续11年组织老百姓大药房各省公司开展“过期药品回收”活动,每年都会回收上十吨的过期药品,并联合各地政府部门进行销毁,每年投入到过期药品回收的费用就达200余万元。

谢子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敬业奉献类

杨芳(430号)

杨芳,女,汉族,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

杨芳30年捧出无数高精尖产品,从装配重点军品,到高速列车动车组核心部件,成为数控领域和中国兵器行业技术技能“排头兵”,被誉为“数控湘女第一人”。

1986年,不到17岁的杨芳就进了江南集团,在铣削加工岗位上班。白天,她在工房里跟着师傅摸爬滚打,学习加工岗位最基础的“十八般武艺”;晚上,她在家里静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几年磨砺,她成为一名“工艺理论熟熟的、实际操作溜溜的”铣工能手。她将英语底子薄、电脑基础差、数控技术“门外汉”的三大压力转化为勉力学习、实践提升的强大动力,掌握了先进的数控机床,从初级工成长为到公司首席技师。2004年,杨芳作为湖南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参加了首届全国数控大赛,并获得大赛优胜奖,在美国举行的中美数控技能大赛中,又一举夺得银奖。

杨芳先后承担了航空吊舱精密产品、某大型战舰部件等重点军品核心部件以及高速列车动车组核心零部件等50多项科研试制生产任务,参与了这些产品从工艺制定、工装设计到零件试制,最终进行批量生产的全过程。

杨芳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曾宪国(468号)

曾宪国,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黄泥镇东泽村卫生室医生。

曾宪国扎根湘南山区20年,治愈蛇伤患者1600多人,治愈率达99.9%;接诊患者13万余人次,做到医疗纠纷零投诉。他并不富裕,却为困难患者减免医药费15万余元。

1995年,曾宪国在永兴县黄泥镇东泽村开办了一间村卫生室,成为一名普通乡村医生。和大多数同行不同,曾宪国专门救治蛇伤,20年救活濒临死亡的伤者68名,81人避免了截肢,熟悉他的朋友都直呼他为“蛇医”。他精通医术,热心治病救人。他自编了《蛇伤科普知识》小册子,印制5万多份,开展“蛇伤科普知识万里行”活动,足迹遍布全县中小学校和周边县市区。

在北京“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上,曾宪国夫妻认识了同台领奖的广西河池瑶医蒙超英。两年后,蒙超英不幸罹患严重肾病,需长期住院治疗,并接受换肾手术。今年春节,曾宪国得知蒙超英的不幸遭遇,心急如焚,第二天便给蒙超英汇去5000元。随后,他又通过湖南医生微信群和“善医行”微信群,为蒙超英募捐,募得善款12万余元,帮她解了燃眉之急。

曾宪国荣获全国“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特别关注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五:孝老爱亲类

何平(526号)

何平,女,汉族,1991年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父亲中风瘫痪在床、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弟弟患先天性心脏病等接二连三的家庭灾难面前,何平毅然用羸弱的肩膀扛起生活重负,悉心照料全家人,并始终用歌声和行动感染他人、回报社会,传递青春的正能量。

在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中,何平从5岁开始就去花炮厂打零工挣钱。由于父母无力照顾,弟弟严重发育不良,何平毅然决定带着弟弟上学。读研究生时,又把父母接到身边。她做过家教,发过传单,送过报纸……最多时一周做了7份兼职。为保证弟弟的营养,她平常穿的都是捐赠的衣服,每餐吃的是一块钱的“无荤餐”。

了解何平经历的大学老师张鑫这样评价:“她的苦难是罕见的,她的乐观也是罕见的。”何平是个性格外向、兴趣广泛的活动积极分子,校园里的文艺表演、演讲、主持,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何平多次到湘西苗寨吕洞村走访,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她从父亲后续治疗费用结余中拿出1600元捐赠给因母亲患病无钱医治准备辍学打工的男孩。她孝老爱亲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众多的好心人纷纷献出爱心给予捐助。对这些充满爱心的款项,何平在QQ日记上一一公布账目,并发帖致谢,总是真诚地劝说网友不要再捐款了,说自己的钱暂时够用。

何平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湖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彭银凤(555号)

彭银凤,女,汉族,1961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石门乡排头村村民。

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30年如一日赡养5位老人,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10余载,用大爱无声的行动奏响了人间真情旋律。

彭银凤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由父亲一人拉扯大。浓浓的父爱使她养成了尊老爱亲的品德。1985年,23岁的彭银凤嫁给同村村民范海长,与丈夫一起照顾公公婆婆。并将丈夫的两位无儿无女的叔叔接至家里照顾。2000年,她的父亲在老家癫痫病发作。她又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来住。

一时间,彭银凤赡养5位老人的事在村里传开,村民们开玩笑地说“银凤家里办了个‘养老院’”。面对村里人的玩笑话,彭银凤认真地说:“作为晚辈,他们都是我的亲人,赡养亲人是我的义务。”

为了让老人们过好晚年,彭银凤用尽心思照顾他们。患有精神疾病的二叔时常离家出走,彭银凤不离不弃多次寻回二叔。二叔清醒后时常跟邻居们说:“银凤比自己亲生女儿还要亲啊!”

2006年3月,婆婆查出了肝癌晚期,因不愿给家里增加负担,抗拒治疗。彭银凤苦口婆心地劝说,并日夜守护在婆婆身边,悉心照料。婆婆临终前紧紧抓着彭银凤的手不放,一直念叨着“好媳妇”。2010年初,80岁的公公去世,彭银凤尽心送走了家里的最后一位老人。

2005年,她的小叔子从建筑工地上摔下来,导致下身全部瘫痪,老婆也因此离婚。彭银凤决定照顾好小叔子。自此,3000多个日日夜夜,10个寒冬酷暑,她坚持每天做饭上药,端屎端尿,洗衣洗被,照顾小叔子,即便自己有事在外,也会赶回来把小叔子照顾好再出门。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