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2023-06-10 04:01:01 来源:现代语文网

7月27日至8月1日每晚8点,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中央九台)连续播出。江南公司重点参与的兵器集团“红箭”产品的研制故事作为系列片中的一个章节,将在此期间与大家见面。

为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国防科工局联合中央电视台,以军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背景,于近年拍摄制作并陆续播出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系列片以亲历者或见证者讲述精彩故事、历史资料画面等方式,回顾我国军工行业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军工儿女献身军工的豪迈精神。该系列片荣获“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红箭”产品作为中国兵器的一个品牌,创造了无坚不摧的神话,成为军工装备的重要产品之一。去年,国防科工局《军工记忆》摄制组先后两次来江南公司,历时十余天,通过人物专访、场景拍摄、资料收集等方式,采访、拍摄了红箭产品研制、生产的历程,向国人展现了江南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

《军工记忆》观后感1200字

姗姗来迟的高温天里,坐于电视前,整整花了5个小时看完了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作为老军工的我们顿时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因为《记忆》里正为我们亲见、亲为、亲历。

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并不为人所知。如今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中的一部分渐渐老去,一些历史遗迹也慢慢消失。这次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在7月下旬推出《军工记忆》终于揭开了我国大型军事装备研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讲述了我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科技尖端,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座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展示了几百万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它让人们看到了军工人的执着和坚守,极有价值地体现了这些鲜活人物的中国梦和*。然而《军工记忆》所揭示的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新乃军工之魂。没有自主创新何来今天所能展现的光辉业绩,光鲜人物,光彩事迹。

建国之初,制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国内资源匮乏,国际环境险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力不从心。到了1951年,我国财政首次实现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国家立即关注新兴产业,决定发展航空工业;55年又作出了发展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56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问题,并指出:从巩固国防安全的角度,我国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从60年代开始,*进一步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要实行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辩证思维,认识到实行自主创新是使我国强大起来的唯一选择。

以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恰恰证明这一点,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军工记忆》是一种国家记忆,他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某个尖端武器和军工人的奉献精神。他通过诸多人物和故事所倡导的是自主创新精神,而要实现创新,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激发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就要像*指出的那样,要在新的科技浪潮面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机遇,继续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的力度,最终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作出不懈努力。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