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3篇范文精选

2023-06-11 15:31:45 来源:现代语文网

篇一: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闺蜜约我下班后看电影,不加思索地直奔影院,到了影院才知道看《我们诞生在中国》,事先没有任何剧透,所以看得很认真。

影片开幕花絮即以大量的延时拍摄,展现了高原、大漠的壮丽景观,飞逝的云,流动的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迈而美妙的大自然走入了我们的内心,这是我们的美丽家园。随着周迅那沙哑带走金属质感的配音,一下子将我们拉进了画面,她通过镜头以三天主线描述了通过动物猎豹达娃,金丝猴淘淘和熊猫丫丫三组家庭在越来越困难的环境中的生存,“家庭之爱”,“母子情感”,“浪子回头”等人类都要面临的同质化情感,用动物的眼神,肢体,动作和旁白的完美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世界充满了史诗般的柔美感情和内心真诚。

电影让我们走进动物的故事里,大熊猫丫丫和女儿美美之间的母女情,作为母亲,看到到小熊猫美美躲在妈妈怀里撒娇,大熊猫眼神里的溺爱,满满地感动,当女儿美美终于学会了爬树,女儿的独立也意味着她和女儿之前的所处的一切都将成为永远的回忆,看着大熊猫母亲躲在树后不舍的眼神,更是想起了儿子每次离家时的不舍。川金丝猴淘淘的成长中的烦恼,淘淘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逃离了家庭,混迹于流浪猴之间,当淘淘亲眼目睹了苍鹰犀利的眼神,飞一样的速度叼走了幼猴,才明白家是安全的港湾,最后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一主题在此生动地演绎,也是考验着人类的孩子教育问题。最后结尾最令人震惊,达娃为了孩子的生存,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放手一搏,袭击了正在转场的小牦牛,遭到牦牛母亲奋力反抗,在激烈的厮杀中放弃了小牦牛,最后因伤势严重惨死在雪地中。这一桥段充满着矛盾,看到动物的两个家庭中的爱,危难时刻母爱的伟大,又不得不折服自然界强者恒强的法则,这就是适者生存,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命题。

电影如诗如画,推荐。(看完电影请不要急于离开,后面的拍摄花絮有故事)

篇二: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春夏秋冬,季节轮回。祖国美好山河,是我们生命开始、延续、消亡、再开始的地方。

母性,是生命诞生的地方。

母与子,自生命开始就注定深深的牵连在一起。我们会熟悉孩子的一切,孩子会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

母亲挂念着孩子,孩子又深深的依恋着父母。

在妈妈的怀里,孩子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哺乳、教授生存本领,只是想让孩子能活下去。

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在面临选择,我们的选择始终会考虑到对孩子的影响。

被迫放弃不是自己懦弱。

伤痕累累也要放手一搏。

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也是本能的爱,生命的真实。

在父母眼中,孩子始终都是孩子,都是没长大的孩子。

在孩子心里,爱是始终需求着的。

也许我会叛逆,但我的叛逆也许是想呼唤父母更多的爱。

孩子都会慢慢长大,越来越渴望自由。

孩子终究会掌握更多的技能,学会独立。父母从此要学会撒手,给他更多的成长空间。

突然,在某一个时间,父母会发现自己眼中那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心目中的英雄。

这就是成长。

篇三: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首先,说说剧名和故事情节。

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inchina,这几个字让我第一反应想起的是红色电影,带着一种热血沸腾的革命战斗情怀。看之前抱着看纪录片的准备,然而,看完搜索一下,原来是自然电影。

什么是自然电影呢?陆川刚开始也是不知道的,然后他说简单来说,就是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片??用纪录片的手法,纪实拍摄动物的真实生活,然后根据剧本,将拍摄到的素材剪辑成故事。

动物为主角那是没错,整部片子没出现一个人,画外音是周迅配的,有人说别扭,我觉得不会啊,听着也是很舒服的,毫无违和感。

故事片当然就是讲故事。其实《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片子就是按照春、夏、秋、冬讲的关于中国特有的三种野生动物??大熊猫、雪豹、金丝猴出生、成长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在穿插一些小配角,比如丹顶鹤、藏羚羊、牦牛等等。

陆川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制作这个电影的时候来到这个世上,那时他正处于为这几个主要动物想故事情节的阶段,而熊猫丫丫的故事就是这样被敲定了??母爱。

丫丫有两样事擅长,会吃和会发呆。每天她要吃下18斤竹子,然后发呆。当然这是她的孩子美美出生之前的事了,有了孩子,她多了一样要做的事,那就是教自己的孩子吃和发呆。

开玩笑,是教生存技能才对。成年熊猫是独居动物,孩子养大了母亲就会自动离开,而孩子长大的标志就是她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爬上一棵树然后不摔下来。

美美渴望长大、渴望自由,不停地去尝试爬树。作为母亲呢,在孩子爬树的时候护在左右,看到绝对不能够爬上去的或者有危险的树就咬着孩子不让她爬。终于到了孩子能够爬上树了,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像极了人类,难道不是?

母爱是这部片子的主题之一吧?且看雪豹再凶猛也护崽,牦牛拼命也要躲回豹口中的孩子、以及母金丝猴们对家族幼崽不分血缘的溺爱。

其中有不少场景是挺有趣的,现场也很欢乐。比如雪豹看不起呆傻旱獭,不屑以其为食物;比如金丝猴在雪地用两只脚走路;比如公藏羚羊在母藏羚羊离开他们集体迁徙产子变成望妻石,还有回来时疯狂又傻萌地求爱;比如小熊猫美美也会犯花痴看男神然后滚成球??????这些我就形容不上了。(↓)

如果说这部片子是纪录片,那它一定是不合格的,因为它没有完成记录的功能,这也成为了网友质疑的源头。这部片子对生物界的残酷、凶残、竞争的一面被隐去或被简略带过,裁剪出真善美,以情动人。

按我说,作为一部面向社会不同年龄层的电影,这样的处理是考虑到小朋友的视角了,说实话想去看真正的纪录片我们可以打开电视cctv就有不是吗?

不过,话说回来,我个人就贪心一点,认为可以再往里面填充一些情节,好让电影更加丰富一点,不过会不会过满则亏而适得其反,那就不好说了。

然后,就得聊聊视觉效果了。

我是业余的,专业的术语我说不上几个,但是我还是想用极其匮乏的词汇形容一下。

电影全部都是实景,夕阳也好、云层也罢,都是再现的壮丽的自然风光。拍摄者善用延迟拍摄,电影中你会看到美得窒息的云卷云舒、恰似受惊颤动不慎轻轻跌落的枫叶、听得见水声的流水潺潺、细碎咆哮的暴风雪、静谧又柔软的夕阳西下。

如果喜欢摄影的人看到那该是多大的享受。

而我最最喜欢的是描写春天万物复苏时候的一个个镜头,他们将花开的过程迅速展现,一种花开后承接另一种花,每一种花开从芽到含苞再到盛放仅仅几秒,全部串联起来,我看到的已不是花开,是生命。

真是应了那句“万物有情,皆可入诗”。

再次,不免俗套地聊情怀。

浏览影评的时候看到八个字“素材完美,定位尴尬”。

当时合作方找到陆川,说服他参加,举了三个理由,最后一个说“想为中国拍一部电影,然后全世界发行”,正是这句话让陆川燃了。

他本人也表示说“不想专注在某一动物上,用一部电影讲透某一种动物的生命形态”,他明白“这条路肯定拍不过那些专业的动物纪录片导演”,所以他想要另辟蹊径,“用几种中国野生动物的局部生命故事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传达一个我们中国人的生命理念”。

那其实他做到了吗?

我个人认为,沾了边,但是还不够。

题目是我们诞生在中国,仅仅用若干种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去说明中国,明显是欠缺的。想来制作者也是知道的,所以才会有熊猫身上有黑白二色象征阴阳两极这句话出现,我在这看到的不是切合题目,而是为了切合题目而凑了个“中国元素”,加之在那时加入这句话,略显突兀。

“中国传统情感与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这几个字在电影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强调和展示,同时一直强调的生而不息和生命的循环是带上了中国古代某些思想了,但是却也只是虚虚一笔,朦胧不清。

这个不足让我想到了《大鱼海棠》。如果要说不足,这便是了。

最后说两句。

作为新的电影类型,初次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不适应和挑剔在所难免。但是我很同意陆川自己说的,我也为能“因一部电影能够走入如此广阔多姿的自然世界里,能够和这么多的野生动物结缘”而感到愉悦。我个人很期待类似的电影能更多地涌出中国自己的家门,能走向世界。

片尾的彩蛋让我们看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一个摄影师为了捕捉到日出的美景,在暴风雪中等待一个又一个“半小时”。原因是,那里的地理环境特殊,每半小时就会改变一下天气,如果一时间拍不到想要的素材,等上半小时,有可能就能拍到了。然后他打脸了几次,因为一直都是恶劣天气。

不过,正如摄影师一样,为了好电影,观众还是会等的。

对那句“谢谢你们看到我”,我想回一句:希望我能等到你,等到真正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