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最新

2023-06-17 12:20:27 来源:现代语文网

【2017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一】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大家的期盼与呼唤下《人民的名义》正式开播了,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由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执导,集结了陆毅、张丰毅、黄俊鹏等40多位实力派老戏骨,阵容巨大,可谓是同类剧中的顶配。据csm欢网全国网权威数据显示,《人民的名义》首播当晚虽遭遇“中国vs伊朗世界杯预选赛”,却以高出其2倍的收视率刷新多项记录。酷云、欢网数据更是双双创下开播剧最高纪录,成为大数据表现最高的一部剧。

《人民的名义》首集直接进入主题,两个地方,两拨人马,分头执行抓捕任务。剧集一开始就进入到紧张刺激的剧情中,一边是陆毅饰演的侯亮平与老戏骨侯勇斗智斗勇,侯勇左右周旋,将这个狡猾至极的贪官演的淋漓尽致;另一边就是由黄俊鹏饰演的陈海带领汉东反贪局同事刚踏上抓捕之路便被拦截去给领导汇报行动内容,等领导开会作好决定再执行。

剧集中,这个汇报行动占据了大篇幅的内容,这一段剧情看似冗长,实则隐藏了官场百态,吴刚饰演的市委书记刚正强势,李建义饰演的检查院长波澜不惊,张志坚饰演的高育良左右不得罪,大打太极,把官场处世之道掌控的淋漓尽致,一开场就显现出这个城市官场的黑暗端倪。

而陈海(黄俊鹏饰)在此次汇报讨论行动中就觉察到了暗涛汹涌的味道,一方面职责及信仰所在,作为反贪局局长,陈海在意识到情况紧急、刻不容缓时,不怕担责任,不待汇报工作结果出来就直接下达抓捕罪犯命令;一方面要和同窗好友侯亮平共同为党和人民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这是作为朋友陈海答应侯亮平的事情,他运用自己的职位方便,虽受制于上级领导,依然奋不顾身当机立断,但最后还是幕后黑手的操控下,让罪犯成功脱逃。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陈海更是大胆直言,“汇报,汇报,人都(汇报)到美国去了”。根据最新剧情显示,汉东检查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和陆毅饰演的侯亮平这一对好兄弟、老同学已正式见面,即将一起在反腐第一线战斗。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大咖云集的大型现实主义反腐剧中陈海饰演者黄俊鹏也是一位演技过硬的老戏骨。黄俊鹏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自小在革命家庭中长大的黄俊鹏自小耳濡目染,将千姿百态的军人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如《长征》、《井冈山》、《寻路》里的青年陈毅,《雪豹》里一个幽默且不失智慧的“另类”爱国志士汤炳权,与王千源主演《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里的崔二侉子,《终极目标》里有情有义的梁俊超,与罗晋主演的《爸爸父亲爹》里为人耿直的共产党员李八一,与王丽坤主演《枪花》里的桂海清,与钟汉良主演《勇士之城》里的雷大虎等。

而此次在《人民的名义》中黄俊鹏将陈海的裁决果断、不畏强权、重情重义演绎的十分到位,剧中老戏骨云集,各有千秋,黄俊鹏也不例外,多年的从影经验和对角色的精心剖析,让他在一众老戏骨中也能气场十足,毫不逊色。

黄俊鹏表示:能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陈海这个角色,与这么多业界的资深老师一起学习进步感到很荣幸,在当今社会,反腐倡廉刻不容缓,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反腐倡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现在能用影视的形式将这一话题表现出来,让我们很有使命感。

【2017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二】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没有“小鲜肉”和“流量担当”的加持,却依然高居收视率榜首,观众对于反贪腐的关注度可见一斑。剧中一个腐败官员的“双面人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活艰苦的父母官,私底下却坐拥“黄金屋”,画面震撼,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诚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的案例也是数见不鲜。“贪腐”问题缘何而来,如何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些官员之所以敢“顶风作案”除了自身思想松懈、自律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使他们的“歪脑筋”、“小心思”有了可趁之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已经深入民心。古语有云:“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贱国”。“腐败”问题其实是存在在体制内部的“大祸根”。根治“贪腐”问题,首先,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在端正领导干部思想的同时,使他们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让权力行使更加科学;其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权力监督,让这些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动员群众监督,让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化,运用“互联网+”等电子政务系统,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群众的监督举报渠道,建设阳光政府。

“徇己之心切,则至公之理;贪仕之性彰,则连接之风德”。笔者认为,反腐永远没有“剧终人散”,只有我们以“人民的名义”不断的把反腐的铁笼扎的更密、更紧、更牢固,念好反腐的“紧箍咒”才能让大大小小的贪腐现象无处藏身,让百姓的获得感更足。

【2017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三】

《人民的名义》是打着“10年后反腐剧重返荧屏”的重磅旗号登上湖南卫视的,本来观众以为这部剧形态和触及点处处“敏感”,会像多年前的同类剧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或者“不痛不痒”,然而,让广大观众惊讶的是??本剧对于反腐现状大尺度、深层次的描绘,可谓是前无“古人”,创下中国电视史纪录。

电视剧开篇即是某市副市长潜逃国外,其状仓惶;接着是北京小官巨贪被抓??2个多亿的钞票墙反衬出他的形容猥琐。这些展现当代“反腐力度”的情节还只是开端,很快官商勾结贪腐、撞死反贪局局长、举报者时刻有生命危机等一系列剧情,或者说赤裸裸的黑色现实,都被一一无情地揭开,很多观众看后惊叹“让人触目惊心”。不过,如果你以为这部剧只是展现“抓贪”的强情节,那就小看了该剧。周梅森编剧和李路导演,在本剧的创作主旨上体现出了非凡的精神高度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本剧透过对“贪腐”的步步紧逼和对官员堕落的揭露,直切“党和人民的关系”这个最核心问题。剧中惊人的台词不断蹦出,例如,“党风政风,包括社会风气,是该变一变了,再不变,老百姓要骂娘了”;“现在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再不管,党就完了,国家就毁了”;“现在老百姓对干部的感觉就是无官不贪,再不刮骨治疗,再不反腐,咱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就要败坏完了”……这些犀利、锐利的台词令人心惊肉跳,但它们却异常真实,且并非说教与洗脑式的,其透出的敢于直面社会焦点问题的恳切、真挚的创作态度,着实触动着每一位普通观众,让人产生强烈共鸣。早前,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毛羽司长就说出了每一位观众的观剧心声,他说,“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最犀利的曝光:全社会的歪风邪气

最深刻的揭露:清除“两面人”的照妖镜

如上所述,在警示社会、反思时代这个层面,《人民的名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而与此同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人民的名义》真正让普通观众津津乐道,甚至看得拍案而起的原因,是剧中展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它犀利地发掘、揭露了不同阶层,尤其是官场商场中的各色“人性”,深层次地触及到了当代中国的“国民性”,这些都是极为罕见的。

很多观众反映,剧中最好看的是省级、市级领导的各式会议。这些会议上,由张丰毅、吴刚、张志坚、许亚军、白志迪等一批戏骨扮演的汉东省或京州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在某一个特定点上??权力、利益之间的对决、较量或者平衡。艺术家们的表演火花四溅,让人叹为观止。导演李路就曾表示,“没有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能比这种题材挖掘人性挖掘的更深,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那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件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

本剧在展现整个“社会风气”和“国民性”上,也卓有成效。例如剧中嘲弄了想上位的“马屁精”去领导家“哭坟”的丑态;展现了新领导上任后一班人“转山头”的投机行为;揭示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作为”人士……“群像式”地展现了社会上各类乌七八糟的人和事,让观众想起自己的单位、自己身边的人。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是当代中国各色人等的“人性”集中展现平台,是时代下国民性的深刻反映。有评论认为,《人民的名义》是识破“两面人”,清除“两面派”,去伪存真的“照妖镜”。而让人赞赏的是,主创也在剧作中试着开了“治病救人”和“扶正祛邪”的治本良方。至于这“良方”是什么,虽难以三言两语概括之,但观众是完全能够感受到,剧中让光明驱散了黑暗、让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美好、希望、梦想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前方。

通过真实的反腐题材让正义震撼人心。该剧中不少内容取材于真实案件,形象反映了我国当前反腐工作的高压态势。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这种源于真实题材的提炼,甚至让有的演员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然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大时代、大制作、大力度,必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该剧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大气磅礴,正气凛然,让人振奋。

通过精彩的情节让正义震撼人心。看该剧,人们感悟到的是正义的力量,阳光的精神,正气的浩然。《人民的名义》讲述了由大风厂拆迁事件牵扯出来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剧中80多岁的老革命陈岩石举着骨头当火把,为大风厂工人挺身而出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这就是正义的化身,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骨。他们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正气,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使者。他们身上的正义精神传承昨天,启迪今天,当然会震撼观众。

通过精湛的表演功力让正义震撼人心。陈岩石回忆革命史,一句为激情燃烧的岁月骄傲,击中全民泪点,“剧中所有的艺术家,要的真心好!尤其是白志迪老爷子(陈岩石的扮演者),我眼眶都湿润了!”“听陈岩石讲历史真给我听哭了,那样纯粹的理想和信仰真让人打心眼里尊敬。”在这里,演员的表演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表演功力与正义精神融合、升华,塑造出了观众心中的那个最好形象,演员演到了观众的心坎上。

通过精彩的语言让正义震撼人心。“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了”,这是义正词严之言;“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这是正气浩然的语言;“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出事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这是一针见血的批评语言。仔细研究该剧,你会发现那些老百姓心中想口中说的语言在演员那里,信口拈来,通过语言提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人民的名义》的横空出世,为国产正剧如何体现主旋律,如何昂扬正气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这部剧作在观众中的火热也再次证明,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个群众的内心深处都有对正义的呼唤,每一个观众都崇尚正义,都期盼正气。电视剧也只有在正义正气的道路上才能赢得观众,强力圈粉。

【2017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四】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