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电影归来观后感范文

2023-06-08 21:28:13 来源:现代语文网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看起来,电影大刀阔斧地剪枝除叶,只留下知识分子陆焉识与作为中学教师的妻子冯婉瑜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故事,但在爱情的表层空间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光辉。下面是现代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归来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

篇一:电影归来观后感范文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篇二:电影归来观后感范文

5月16日,张艺谋小成本文艺片《归来》上映,赢得广泛赞誉,上映三天票房突破82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表现爱情、反思历史的影片,除了让经历过“文革”的年长者“感慨万千”,也让陶醉于“小时代”的年轻人“泪流不止”。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看起来,电影大刀阔斧地剪枝除叶,只留下知识分子陆焉识与作为中学教师的妻子冯婉瑜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故事,但在爱情的表层空间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光辉。

在大片扎堆的当下,《归来》平实得令人吃惊,黑白光影下的巩俐和陈道明,几乎就是靠面部表情和简单的肢体动作演绎着一个“单调”而“沉闷”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右派”劳改犯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多年未见,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却因女儿告密而失之交臂。等陆焉识再次归来时,失忆的冯婉瑜却已认不出他,他们怀着执着的爱,在等待中慢慢变老。莫言说,《归来》故事老套陈旧,但“它勾起了我很多回忆,触动到了我最痛的地方。”

确实,《归来》没有刻意描摹历史,甚至于还在很多环节上进行了“删减”,但我们却时时、处处感觉到历史的存在。电影中,历史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但主宰着人物的命运,而且控制着人物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陆焉识完全斯文扫地,蓬头垢面如过街老鼠;作为中学教师,冯婉瑜整天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如待宰绵羊。个人“小历史”被社会“大历史”所覆盖,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日瓦戈医生》。

同样反映“文革”,电视剧《知青》《父母爱情》则与《归来》相反,观众满眼里充斥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元素,却发现这些不但与人物无关,也与我们的记忆大相径庭。这样,历史成了桃花源,温情脉脉之余,构建着一个巨大的乌托邦。电影《归来》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历史片,它挖掘了历史的本质,而不是歪曲、涂抹历史,与同类题材电影《霸王别姬》《芙蓉镇》一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为了“革命”,“大义灭亲”地告密,乃至牺牲亲情,这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对很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这样的细节刻骨铭心。也许,对很多观众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似乎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条重要线索,不但拓展了主题,而且加强了反思的力度。

看电影的时候,不少年轻观众发出感慨,“那个年代的爱情真的很纯粹,令人感动万分。”这句话其实“天真”了,应该说,爱情本身是纯粹的,不过,那个年代的爱情往往并不纯粹,而是被政治所裹挟,正如今天爱情总是容易被物质所伤害。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前者比后者更严重。看电影《归来》,与其说我们为了爱情而感动,不如说我们体验了爱情被摧残后的悲凉与无助。

看电影《归来》,我们还时时体验到,人性的光辉总是在默默地、坚韧地抗拒着历史的沉重。陆焉识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在风雨之夜看望妻子。冯婉瑜隔着大门,心里怀着巨大的恐惧,却挣扎着想为丈夫开门,乃至于勇敢地跑到月台,只为了见丈夫一面。丹丹一直在亲情与政治间摇摆,在“文革”后陷入愧疚与反省,弥补当年的“过失”。最关键的是,冯婉瑜失忆后,夫妇间的爱情点滴,却如磐石一般镌刻在记忆深处,永远不会消失。一个爱情悲剧,沉重得令人扼腕,而其背后的人性光芒,却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归来》是电影版的伤痕文学,它肯定超越了当年的《伤痕》《班主任》,但在反思的广度和深度上,未必就领先于《剪辑错了的故事》《犯人李铜钟》。《归来》在面对历史的时候,选择了曲折乃至隐晦地表达。作为一个西北汉子,张艺谋的气质里沉潜着历史性的沧桑与忧郁,但各种力量的牵扯常让他进退失据。如今,曾经迷失于《三枪》《满城尽带黄金甲》、险些“娱乐至死”的张艺谋,似乎又回到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的轨道。电影中的失忆,是一道伤痕,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常常选择性失忆。《归来》聚焦失忆,却时时指向记忆,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有智慧,有情怀,更有勇气和责任感。

对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那段历史已是非常陌生,但他们看《归来》,照样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正如网友所说的那样,“很喜欢这样细水长流耐人寻味的电影,导演用心拍,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去感受,整个观影过程是一种享受。”如今,很多人有一种印象,认为年轻一代不关心历史,不关心社会,其实,我们更应该认真想一想,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到底呈现了什么样的历史和社会?今天,我们习惯了消费苦难,解构悲剧,戏谑历史,漠视现实,看《归来》,应该让我们实现回归。正如张艺谋所说,《归来》是一部逆流而上的作品,它更像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甚至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心态的一次勘探。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