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两会为官不为怎么治

2023-06-07 14:10:44 来源:现代语文网

药方一:高悬监督利剑

媒体监督,是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海口市长倪强的“治懒妙招”。他介绍说,如该市一档电视问政栏目《亮见》,重点监督在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和推诿扯皮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

“每期栏目都是市级领导带着各区及部委办局‘一把手’一起参加,坐在台上与市民面对面,现场向全市直播。”倪强对中新社记者说,监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构建了全媒体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监督问责机制相结合的模式。

《亮见》五期栏目已曝光问题24起,131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21名主要负责人现场承诺整改,办结率100%,通过样本倒逼“为官有为”。

“官员的压力大了,作风变了。老百姓则信心足了,点‘赞’多了。”倪强说。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还建议,应该继续织密监督网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纪委巡视监督等体制内监督方式,构筑监督“为官不为”的“天罗地网”。

药方二:加大责任追究

“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慵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翻开政府工作报告,问责“为官不为”已写进了政府重点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表示,作为国家干部,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涉及渎职犯罪,一定要进行严肃查处”。

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认为,反腐正纪是很好的“过滤器”,将一些“为官不为”的官员过滤出去。

她认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构建更为完善的反腐败法律规范体系,这将助力从根本上祛除“为官不为”的“变相腐败”。

药方三:完善考评机制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的考评机制无疑是鼓励‘为官不为’。”来自浙江一家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丁列明说。

在他看来,应当不断完善“360度”国家干部考评机制,“在浙江,相关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查,征集我们的意见建议”。

“消除为官不为,就要让能者上、庸者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峰建议,要构建整治“为官不为”的长效机制,要全面建立政绩“台账”,让官员升迁贬谪做到“有账可查,有据可依”。

“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中国*日前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为各级官员鼓劲打气。

孙建博认为,高层表态是选贤任能的“指挥棒”,将激励广大官员“为官有为”。

代表委员开“药方”“为官不为”难有位

“为官不为”导致慵政懒政怠政,一些官员“只表态不表率、只挂帅不出征”……这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们“忧心”的现象。对此,代表们纷纷把脉问诊,对“为官不为”病疴开出三剂“药方”。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古人的训诫。*明确指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多项规定、禁令,全面整肃党风,“四风”和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胡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但“为官不为”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为官不为,就是占着官位、握着公权力,却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对待工作,消极应付,充当“公堂中的木偶”,无所事事;或“在岗却不在状态,在位却不在谋事”,混日子,熬年头,甘当“庙里撞钟的和尚”,无所作为。这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经发起“部分官员不作为真实原因”调查,五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胆小怕事不敢为”是“为官不为”的真正原因。而所谓的“胆小怕事不敢为”,就是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就是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就是怕媒体炒作、成热点,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推进工作。

“为官避事平生耻,从政必须有作为。”事实上,“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就是腐败问题的“一体两面”,本质都是对权力的侵蚀、对百姓的侵害,只不过表现形式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为官不为”犹如瘟疫,一旦大肆传播,就会污染党员干部队伍,就会破坏良好的政治生态,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对“为官不为”,必须下猛药、出重拳,以严的纪律惩治“为官不为”,以严的制度破除“为官不为”,逼“庸”为“能”、逼“懒”为“勤”、逼“混”为“为”,让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让“为官不为”者一律淘汰出局,扶正祛邪,营造出干事、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环境,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扫清障碍。故此,代表委员对“为官不为”病疴开出的第一剂“药方”就是:高悬监督利剑;第二剂“药方”就是:加大责任追究;第三剂“药方”就是:完善考评机制。

有权必有责、有责须担当、失职必追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关键词。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水期”,需要大批“政治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敢涉险滩、啃硬骨头。只有用好这三剂“药方”,从制度建设上着力,改变干部管理中考核和任用相脱节的现象,集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于一体,整合考评制度、健全问责机制,提升监督能力,让监督、执纪、问责成为常态,成为惩治“为官不为”的“撒手锏”,才能让“为官不为”难混日子,才能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有大展宏图之机、有用武之地。简而言之,有了这三剂“药方”,有了监督、执纪、问责的决心、力度以及健全的制度、机制,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就有了可靠抓手。

“容错纠错机制”治理“为官不为”

中国经济网友涿鹿闫华认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为改革创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一些为官不为者敲响了警钟。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为改革创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一些为官不为者敲响了警钟。

俗话常说,“治病得治根,心病还得心药医”。为官不为,就是占着官位、握着公权力,却不干应该干的公事,无所作为。这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大问题。比如,有的干部不思进取,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事,也不管事,混着日子过;有的干部怕担风险,遇到困难躲、绕着矛盾走,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有的干部光说不练,说起来地动山摇,做起来纹丝不动……

为官不为固然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心理恐慌”也有一定原因。从一定程度上说,为官不为也是一种“心病”。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任务繁重且矛盾复杂。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制度笼子越织越密,制度执行越来越严,干部“自由裁量”的空间越来越小。担心“干事者出事”,正是当前一些干部的“一块心病”。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正是要医治为官不为的“心病”。

干事创业难免出现失误,只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才能让改革创新者去除心理负担和解除后顾之忧??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容许干部在干事中出失误,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当然,容错不等于纵容,容错更不是放纵。与容错机制相匹配的还有纠错机制,两者相互支撑。对干部出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应早发现、早纠正,及时批评教育、纠正错误,保证干部“既能干事又不出事”,真正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