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德少年主要先进事迹材料

2023-06-08 09:43:26 来源:现代语文网

美德少年主要先进事迹材料一

董龙敏,12岁。渭田中心小学六(3)学习委员,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学校广播站站长,303宿舍舍长。她是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爱科学,勇于创新,乐于助人的好少年。她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孜孜不倦地进取,力求全面发展。多年来,各方面表现一直很优秀,特别在助人为乐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董龙敏同学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人们都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董龙敏同学心地善良、追求纯真、无私无邪。在学校,她对待同学,总爱伸出援手,真诚付出,助人为乐。

学习上,六(3)班里有一个与她邻居的同学,学习很不认真且粗心,常常把课本忘在家里,或落在学校。她知道后总是把课本让给同学,或是赶紧做完作业把课本借给同学使用,这种无私的精神感动了这位粗心的同学,促使他改变不认真和粗心的毛病,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班级里有几名后进生,他们总是学习上不去,作为学习委员她总是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于是主动请求老师让自己用课余时间为这几位后进生补习功课。这几名后进生在她的帮助下,成绩全都赶了上来。

生活中,她一样不忘时时刻刻助人为乐。董龙敏同学在学校是寄宿生,学校共两百多名寄宿生,其中一二年级学生也占了不少。寄宿生同学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来学校寄宿,时不时就会碰到困难,只要他们一碰到困难,董龙敏同学就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低年级的同学蒸饭,取饭有困难了,董龙敏同学二话不说就帮忙蒸饭、拿饭。碰上大热天,饭很热,一连帮忙十几个小同学拿好饭要来回跑几趟,既费时又把自己热成了一个汗人。可是董龙敏同学从不喊苦不喊累,不怕自己迟吃饭,几年如一日,从没间断过帮忙同学拿饭。还有不少同学,在生活中经常会丢失了钱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董龙敏同学知道了,也会无私的拿出了自己的钱财物品来帮助别的同学。要是碰上有同学生病了,董龙敏同学并立马前去嘘寒问暖,为生病的同学打开水,陪他们去卫生院看病,并亲自为他们倒好开水吃药。如果生病同学请假回家了,她还会等他们回来后,主动为她们补功课。夜里,303的几位小同学经常会哭闹,董龙敏同学并会用好话劝慰她们,细心照顾她们。半夜陪她们上卫生间,给她们盖被子,有时还会为她们洗衣物。董龙敏同学在宿舍里的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慢慢在全体寄宿生中传开了,同学们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外号,亲切的称赞她为“董妈妈”。

不仅是如此,“董妈妈”在无论在何时都不忘助人为乐。有一个星期天,董龙敏从家乘车来学校,在大街下车后往学校走的路上,路中间的一个钱包把她吸引住了。她捡起来一看,里面除了一些证件外,现金就有好几百。怎么办她左右一看,没一个人影,她完全可以把钱包藏起来就走,或是先带回学校上交给老师,就凭这几百元,学校肯定是会表扬她的。可是她没这样做,她想,主人丢了钱包一定很着急回来找,所以她就站在原地等待失主出现。等了很久后,主人依然没出现。她就打开钱包看看能否从里面找到主人的相关资料或联系方式。正巧,里面有身份证,还有一张名片。身份证和名片上的姓名正好是同一个人,董龙敏同学就找到一个有公用电话的地方拨通了名片上的电话。半小时候,主人出现了,当钱包主人问她叫什么名字时,她说她叫少先队员,这是她该做的!主人拿了一百元人民币奖励她,她也拒绝了,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跑。主人追上来要送她回学校,她也不肯!主人无奈,只好在事后向学校反映了此事,学校几经调查,才知道这件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事情又是“董妈妈”所为。

如今“董妈妈”助人为乐的事迹早已传遍整个学校。“董妈妈”也为此获得了许多人的赞赏与诸多的殊荣。县里的“三好学生”名单中有她,学校的优干名单也有她;学校的十佳少年中有她,学校的八德之星也有她;学校剑桥英语之星有她,县校习作、书法、绘画、演讲一等奖都有她。

“董妈妈”!你真是好样的!愿你那颗善良的心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的火光,在未来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为自己添光彩!

美德少年主要先进事迹材料二

8岁丧父,10岁丧母,11岁失去奶奶后,家中只剩下一间土砖房,和一个年仅5岁的妹妹。之后,“11岁姐姐”何玲历经艰辛,终于将“5岁妹妹”何容抚养成人,而她自己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5月18日晚,现年23岁的何玲因抚养妹妹的事迹,被评为重庆工商大学感动校园人物,上千名师生被她的事迹感动落泪。

“我11岁那年失去了所有长辈,从此天就塌下来了。”何玲说,她和妹妹出生于重庆万州区一个偏僻的山村,11岁变成孤儿后,家中只剩下一间土砖房和几亩薄田,没有任何经济积蓄。那时的她想过放弃,但看到5岁的妹妹还嗷嗷待哺,她便咬着牙,开始承担起了独自抚养妹妹的责任。

何玲和何容姐妹俩,从小吃得最多的是白米和咸菜。何玲回忆称,11岁时她读初中,每周回一次家。每次回家时,她都要细心地为妹妹安排好一周的生活,切好一周要吃的咸菜,准备好一周要吃的米,帮妹妹洗好一周要穿的衣服,然后自己再带够一周的米和咸菜……由于妹妹太小,经常煮不熟米饭,导致她常吃“生米”小小年纪便落下了胃病。

“奶奶留下来的粮食,我们姐妹俩吃了三年,后来我们就自己种菜、种粮食,从不舍得花钱买菜。”何玲告诉记者,她从小最怕老师要学费,每次交学费时,她只能抱着妹妹不停地哭,后来学校免去了姐妹俩的学费,乡里每年也补助姐妹俩几百元,这才勉强支撑她读完了高中。

2007年,何玲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她靠打工钱和社会资助走进了大学校门。四年来,她将每年获得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钱积攒下来,充当自己的生活费和供妹妹读书。“我和妹妹长这么大,兜里从没有零用钱,更没有买过像样的衣服,初中三年级之前,我兜里揣过最大面额的钱是20元。”何玲说。

2011年春天,大四的何玲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而妹妹也成为了一名高一学生。何玲自强不息,独自抚养妹妹长大的事迹在大学里传开,经重庆工商大学3万多名师生集体投票,何玲被评选为该校2011年度感动校园人物。

感动校园人物颁奖典礼当晚,妹妹何容第一次走进重庆主城,来到姐姐身边,将闪亮的奖杯和鲜花递到姐姐手上,姐妹俩当着上千名师生的面紧紧拥抱在一起,泣不成声。何容说,姐姐在她心中,更像是一位“母亲”。

今年秋天,何玲就要踏上去大连的火车,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但她告诉记者,一想到自己今后一年才能回重庆看一次妹妹,她心里便满是割舍不下和不放心。

“我从小的最大愿望不是当老师,也不是当医生,而是将妹妹抚养大,让她吃饱、穿暖、不受欺负,让她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和成长。未来的路还很长,妹妹依旧会是我生命中最不忍割舍、最令我牵挂的一部分。”何玲说。

美德少年主要先进事迹材料三

星夜,当城里的孩子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时,12岁的张华英就打着长长的火把,出发去上学。从家到学校,她要走近10公里的山路,高差达600多米。张华英沿途叫上和她同样打着火把的同学们,星星点点的火把照亮了山里孩子们的求学路。

这些山区孩子打着火把上学的故事在网络上传开后,迅速引起各方关注,网民给张华英起了一个名字??“火把女孩”。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民们非常关心张华英们的境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日前专程来到秦岭深处,探访张华英的家,关注这些秦巴山区孩子们的求学现状。

【核心网事】孩子“手持火把上学”牵动网民心

日前,天涯社区一篇题为《十岁小姐妹手持火把上学,谁来关注偏远山村的孩子?》的帖子引发网民关注。帖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讲述了12岁女孩张华英和同学们每天在黑夜中打着火把上学的感人故事,他们就是地处秦巴山深处陕西省紫阳县瓦庙乡保坪小学的孩子。

为了不迟到,居住堰塘村灯盏窝山顶上的张华英5时起床,洗漱后,吃了一碗奶奶做的猪油炒米饭,便匆匆地背上书包,举起火把走在漆黑的山路上。一路上,她不断与其他住在山里的同学会合,一起举着火把同行。天微微亮时,才走了一半路程,他们踩灭火把,借着晨曦的微弱亮光继续赶路。早上7时50分左右,张华英完成了一脚一脚丈量近10公里的路程,与9名同学一道踏进保坪小学的大门。

与张华英一样,保坪小学还有50多位同学的家离校较远,分散居住在方圆3至10公里的大山上、山坳里,每天在上学放学路上得用3至6个小时。

黑夜中,张华英和同学们的笑脸及长长的火把感动了许多网民,也勾起不少人童年的回忆。

网民“yikalusi1105”说:“大约十年前,我上小学、初中时,大概也是这般境地,虽然没有打着火把,但确实起得很早,因为要先吃早饭,午饭一般是不吃的。经历过,才不会怨天尤人,懂得满足。”网民“weilaihouyi”说:“以前我也是这样的,这种磨难是一种财富,孩子们,你们需要努力!”

一些网民呼吁向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网民“bell_chow”说,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到他们的?的确,有时候苦难是最好的学校,可以让我们学会成长,但那是在不危害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看着他们走在那样的山路上,心里真的很难受。与其怀抱一个不切实际的希望,还不如自己亲自做点什么,至少自己也努力过,心安了一点。

【延伸阅读】探访“火把女孩”: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中国网事”记者近日夜探“火把女孩”张华英的家,亲身体验到张华英每天上学的辛苦。

山里人有个说法“看得见屋走得哭”,意思是山路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是山顶的一座石片房,按陕西紫阳县瓦庙乡保坪小学校长梁明月的话来说,张华英的家,“在月亮下面一点”。

山里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月光照路。徒步沿山路上行,一路上狗吠不断,记者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才到。回望来时穿越的铁路桥,已成脚下蜿蜒的一条细线。

张华英的家灯光昏暗,家居简陋,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器,唯一的电视机也坏了。记者了解到,张华英是个弃儿,被好心的张振华夫妇收养,成为他们的“孙女”。由于家贫,当初收养小华英时,儿子并不赞同,老两口坚持留下了小华英。

张振华已经68岁,奶奶64岁,他们的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留下两个孙子由他们照看。随着爷爷奶奶年迈,一些好心人提出收养张华英,带她离开大山过更好的生活,但张华英并不愿意离开爷爷奶奶,只得作罢。现在爷爷奶奶最担心的是,自己干不动活时,将来这个孩子怎么办?

记者在她家里还看到从各地寄来的信件,大约有50封,其中还有一封来自英国。这些寄信的好心人有的为她捐款,有的给她寄来了书和衣服以及手电、毛绒玩具等物品。

张华英很喜欢上学,学习成绩也不错。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当年迈的爷爷奶奶有病时,可以帮他们治好。在学校里,张华英腼腆、爱笑,会不时羞涩地低下头去。她手上还留有被火把烫伤的疤痕,“刚开始打(火把)烫的,烫了一点点,现在不会了”,在学校,她腼腆地拉下衣袖遮住伤疤来不让人看。

现在张华英住在离学校路程不到半个小时的姑姑家,大大节省了时间,一般每个星期回来一次,但有时“想爷爷和奶奶了”,还会沿着山路回家,帮家里做些家务。

【反馈链接】爱心“火把”在延续

如今张华英和同学们上学已经不用打火把了,一个原因是夏天天亮得早,另一个原因是有了手电筒。春节前后,保坪小学收到爱心企业捐赠的一批可充电式手电筒,如今保坪小学6个班共182名小学生每人得到一支。

爱心像火把一样温暖着这些孩子。张华英笑容灿烂,“手电筒比火把好,好拿,也照得远”,但她说,到冬天她还会选择用火把,“因为暖和”。

爱心在延续。瓦庙乡中心学校校长贺繁昌说,由西安一家公司和澳门红十字会捐资150万元为瓦庙乡孩子们修建的两所寄宿制校舍正筹备开工,年底有望投入使用,将解决部分路远孩子的上学难题。

以“富硒茶”闻名的紫阳县是国家级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34万人,每年有8万人次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尽管如此,“全县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老百姓自己就很重视教育。”紫阳县教育局局长张守庆说。

据了解,紫阳县共有122所学校和67个教学点,4万多名学生。山有多高,人住得就有多高。由于居住习惯与搬迁后的土地、生计等问题,移民搬迁进展缓慢,学生点多分散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整个秦巴山区中,像张华英这样的孩子各市县都有。

张守庆说,目前县里已经决定每年投入一千万元,用两三年的时间解决中心校以上的寄宿制学校问题,确保孩子们上学安全。

壹个村小、丽姐助学联盟、“爱心跋涉”义工联盟等几家民间爱心组织也在关心和帮助着这些贫困孩子们。爱心传递中,瓦庙乡中心学校副校长郑长友也成了一名义工,利用业余时间发放捐助,并拍照上传,确保捐助使用透明、持久。

不少山里孩子希望知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瓦庙乡中心学校九年级的受助学生简华兰对捐助者的留言中说:新的学期又到了,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不甘困于大山之中,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用自己的奋斗走出去。

记者注意到,位于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紫阳县,与周边的县一样,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放弃了有可能污染汉江水质的各种工业项目,这使得县级财政捉襟见肘,改善办学条件的努力也因为财政困难而举步维艰。所幸陕西已将秦巴山区移民搬迁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民生工程,将来的小华英们将不必再举着火把上学了。

美德少年主要先进事迹材料四

因父母残疾,坚强的她从7岁起,就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成为父母的小小顶梁柱。3年多来,她说,她就是爸爸的右手、妈妈的双眼……

小乖乖

武隆县浩口乡三汇村地处海拔近千米的大山深处,属高寒山区。13日,雨雪纷飞,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中午11时,三汇村三组,通往村里的山路上,10岁的陈容正撒腿往山下的家跑。这条从学校到家里的3公里陡峭小路,她已不知往返了多少遍。

“爸爸,我们放假了,这是这学期的成绩单。”刚进家门,来不及歇口气,陈容就从兜里掏出成绩单,递给父亲陈少安。“啷个全是字母,到底考得怎样?陈少安接过成绩单,皱眉问道。“现在都用字母打分,A就是优秀,”陈容的话,让陈少安脸上露出了笑容。

“容,我们不懂,你自己要好好学哟。”母亲廖道碧闻声摸索着,从里屋走出来。“晓得了。屋头没柴火了,我去山上捡些回来。妈,等我回来洗菜。”陈容一边回答,一边背起背篼向山上跑。

“小心点,莫跑这么快。”廖道碧大声叮嘱,一边流泪道:“穷人的娃儿早当家呀。”

小大人

说起陈容,三汇村的村民们都很熟悉,用邻居田梦梅的话说:“这娃儿命太苦,小小年纪,就要承担一家人的家务。”

陈容就读于石桥乡贾角小学四年级,父亲陈少安58岁,因家庭贫困,年过40岁也没讨到媳妇。1999年,经人介绍,陈少安与廖道碧相识结婚,婚后1年,生下女儿陈容。陈容母亲廖道碧今年31岁,小时因病双目失明。

因妻子是盲人,陈少安承担了家里大部分活路,每天去石场打工挣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008年初,陈容被老师喊出教室:“你爸爸出事了。”随后,陈容看见父亲浑身是血,被推进手术室,妈妈在后面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原来,陈少安右手不慎被绞进机器,经抢救,捡回一条命,右手却从此残疾。

从此,7岁的陈容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割猪草、砍柴、种地、做早饭,瘦小的她,成了父亲的右手和母亲的双眼。

小帮手

“从7岁开始,砍柴、割猪草、喂鸡等,基本都是她在做。除了上学和做作业,她回家后,基本上都在干活,从没像其他娃儿那样耍过,真是苦了她了。”陈少安叹气说,农忙时节,见他一只手种地不方便,陈容就下地帮他种。“个头还没有锄头高,看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陈容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几年来,背篼背烂了3个。

“现在,娃儿就像是我的右手,没有她的帮助和支持,这个家,也许就维持不下去了。”陈少安说,女儿太懂事,所有家务都做得非常熟练。“都说穷人的娃儿早当家,但娃儿还太小,很多时候,真难为她了。”陈少安说,陈容脸上的伤痕,是两年前砍柴时,不慎摔伤留下的:“作为父亲,我感觉自己对不起她。”说着,陈少安哽咽了。

小天使

“我眼睛看不见,在家里走动问题不大,做饭炒菜能对付,但有时需要女儿帮忙切菜生火,递柴米油盐。”廖道碧说:“吃饭时,女儿给我夹菜,出门时,她在我在前面领路,一步也不离开。晚上看电视,她在旁边给我介绍……她就像我的眼睛。”

廖道碧说,陈容每天放学回家干完活,天色已暗,只好点着蜡烛做作业。条件虽艰苦,但女儿的成绩却很优异。“别人的娃儿一天有两元零用钱,陈容5毛钱也舍不得花,存起来买学习用具。”廖道碧说,上个月,县领导来慰问,送给每个娃儿一双保暖鞋、一双手套和一件防寒服。陈容舍不得穿,现在还放在柜子里。

“我就是爸爸的右手,妈妈的眼睛,有我在,他们会感觉到光明,我会一直给爸爸妈妈当右手和眼睛,因为我是他们的女儿。”10岁陈容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唏嘘不已。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