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

2023-06-14 11:39:51 来源:现代语文网

2017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一

陈英萍在银川市崇安社区当了十年支部书记,十年里,她听到最多的是社区里的大事小情,操心最多的是社区弱势群体,收获最多的是居民赞许的笑容。对陈英萍而言,社区党建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有温度有内容,如同一杯热茶,散发着清香,传递着热量。

筑起夕阳红之家

崇安社区贫困老人和空巢老人多,他们孤独落寞的晚景总令陈英萍心酸。怎样让老人们得到生活上的照顾与情感上的慰藉,作为党支部书记,陈英萍时常思索这个问题。在与多方意见的碰撞和沟通下,开办“社区爱心老年公寓”的想法应运而生,社区下岗女工何宁红正好有意加盟,于是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创业”之路。在项目实施前,陈英萍的家人曾劝过她:“你是支部书记,领着党员学习学习就行了,操那么多闲心干啥,办老年公寓哪有那么简单!”这样的说法,陈英萍听得多了,但倔强的她却坚持如故。

辖区内有一栋原银行职工宿舍的空楼正好符合建老年公寓的要求,在2006年的一年中,她带着何宁红跑了无数的路,与各方不断协调斡旋,夏天骄阳似火、冬日寒风刺骨,她全凭一辆自行车代步,其中之苦无法言表。200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她们与银行签订了租赁协议,办理了老年公寓相关手续。并与辖区宾馆联系,低价收购了更换下来的一些家具用品,党支部、居委会也捐助了八张桌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总面积约3100平方米的社区老年公寓终于开业了。许多人都不相信社区能建起老年公寓,陈英萍用微笑作出了回答。

截至目前公寓共收住68名老人,优质的服务为入住老人带去亲人般的抚慰,同时也解决了20名社区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燃起心中的希望

崇安社区老旧小区多,贫困人口多,物质生活的匮乏,导致文化上的贫瘠。作为支部书记,陈英萍认为,撑起居民的精神家园,才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社区居民王星梅会画画,退休党员邓秀英编织技术高……陈英萍把这些能人聚在一起开设培训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还让下岗失业人员学到了技术,一举两得。社区先后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周末秦腔戏苑”自乐班、“豫之乐”等戏曲社团也在社区成立。每逢周末,各社团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居民们也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大餐。为了让社团唱出名气,陈英萍还自费带领崇安秦腔戏苑走出宁夏,唱到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组,并且一举夺得擂主,声名远播。

托起温馨崇安

身为社区党支部的领头人,“服务居民”这几个字在她心头的分量是沉甸甸的。她带领社区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温馨崇安在行动”活动,推出爱心卡,发到每户居民家中,卡上的爱心提示、求助电话,方便了居民。居民莫凤英独自在家摔倒后无法站立,疼痛难忍时,拨打了爱心卡上的救助电话。陈英萍接到电话,迅速赶来将莫凤英从五楼背下来,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刑事解教人员刘财回到社区后,户口和住房没有着落,思想不稳定,他拿着爱心卡找到了社区。陈英萍不但陪他一起到房管所办房证,协调派出所落实户口,还买来锅灶和柴米油盐让他安家。细心的陈英萍还做通了邻里的思想工作,动员大伙抛弃歧视,给他关爱。细致入微的帮助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刘财冰封的心开始一点点融化。一次一户居民出门后忘记关煤气灶,厨房浓烟滚滚,正好路过的刘财毫不犹豫地撞开房门,扑向阳台切断火源。面对居民的赞扬,刘财说:“是社区党支部给了我一个家,我为家里做事是应该的。”陈英萍让崇安社区变成了居民温馨港湾。

用信念竖起一面旗帜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陈英萍以社区党员服务站为依托,建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党员设岗定责,向群众作出服务承诺,开办了16个党员便民服务网点。建立起了党员责任楼区、党员联系户及社区干部包楼院、支部直管党员包户等制度。把每个党员的情况印在一张小卡片上,制成《党员联系卡》,发给社区居民,并在党员家门口安上了“党员之家”标牌,党员亮出身份,让群众来监督。居民与社区党支部的距离越拉越近,心也越聚越齐。居民王有俊一人独居,两腿残疾且化脓,陈英萍组织楼院责任区的党员定期为他打扫卫生,更换绷带,资助生活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王有俊有困难时,随时拨打《党员联系卡》上的电话,便民服务网店为他送生活用品……陈英萍带领社区党员筑起了一个爱心家园,让温馨流淌在每一位居民的心里。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众人拾柴火焰才更高,为了调动起社区党员的积极性,陈英萍建立了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社区制作了“故事墙”,倡导健康、阳光的社区文化,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通过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先后为86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为300余人申请办理低保,解决了实际困难。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陈英萍的带领下,崇安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绿色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自治区街道社区党建示范社区、自治区五星级社区等荣誉。她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银川市优秀党员、银川市文明市民、银川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017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二

姜驰,女,61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现任富锦市砚山镇福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00年以来,在村支部书记任上一干就是16年,与全村党员一道,带领福祥村走向一个又一个高点。曾荣获201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全省“创先、创业、创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百名好支书”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村官,其先进事迹在央视宣传报道。

把支部拧成一股绳,治村正风

以前的福祥村土地承包关系乱、财经管理乱、村民心理乱,全村打麻将、偷鸡摸狗成风,党员先锋意识淡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2000年3月,在换届选举中姜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她被大家戏称为“丐帮帮主”。上任后,她挨家挨户找党员谈话,为支部找回凝聚力,党员的精气神回来了。姜驰带领支部一班人啃起清理陈欠的“硬骨头”,因为工作较真,她遭到赖账不还的村民的恶意报复,即使浑身是伤,她仍然义无反顾坚持工作。凭着一股韧劲,她赢得了全村党员群众的一致支持拥护,不仅扭转了村风民风,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不到两年时间里,她为村集体收回87万元陈欠。

让党员在致富中打头阵,同奔小康

清缴陈欠工作结束后,姜驰立刻把思路转移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来。她察觉甜菜种植是能致富的好项目,于是她把自家9.6亩口粮田拿出来作为育苗基地,动员党员试种甜菜,当年就喜获丰收,激活了群众热情。到2011年,福祥村共发展甜菜面积2000亩,使得福祥村成了名符其实的甜菜种植专业村。经过几年发展,种植经济作物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0元。

随着市场变化,姜驰与党员研究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决定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实行“以稻治涝”,来改善福祥村土地低洼、贫瘠的现状。她带领村民将全村低产旱田改成水田,目前全村已经发展水田11500余亩。春,在她的带领下,福祥村建设了68栋现代化水稻育苗大棚基地,100吨水稻催芽车间,满足了全村水稻种植户和周边农户育苗、催芽需求。

姜驰始终将村支部的服务主线定位在带民致富上,2009年在全镇率先建成了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520平方米库房的“福祥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进一步加大投入,硬化场地8000平方米,建加油站1个,新建库房500平方米。起,福祥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富锦市象屿集团合作,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经营。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统一流转合同,再由合作社与象屿集团签订协议。签订了11500亩水田合作协议。由象屿集团提供资金、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村民提供农机、人工等生产要素,秋收结束后,象屿集团以高于每斤高于市场价1分钱的价格收购粮食。村企合作的新模式,在确保农民增收受益的同时,还增强了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带领党员分包联户,扶贫助困

情为民所牵,心为民所挂,每个村民的冷暖姜驰都记在心里,福祥村不管谁家有困难第一个就会想起她,不管谁家有困难,党员都是第一个到场。为了帮助村民,她一次次从家里往外拿钱。谁家缺种子化肥,她去商店担保赊欠,村民到秋还不上,她去还;谁家种地、割地缺少劳力,她挽起袖子就去帮忙;她家的机器长年放在院里,谁家想用,连招呼都不用打。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她这样敢拼敢干肯奉献的精神引导下,近年来全村党员共为村民解决各类问题几百件,解决生产资金100余万元,为13名大学生担保贷款16万元,为贫困户捐款近2万元,用行动彰显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在她的引领下,福祥村党支部率先实行了“领办代办”服务机制,村党员干部主动帮助群众领办代办证照审批、惠农补贴、缴费贷款等事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