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汕头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2023-06-07 10:34:37 来源:现代语文网

2017年汕头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一、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要求,从开始,汕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科试卷实现与省卷并轨。因此试卷与比较在题型、题量和分值上与基本一致。全卷分值为100分;第Ⅰ卷25道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第Ⅰ卷分值占全卷总分的75%;第Ⅱ卷2道综合题,分值为25分,第Ⅱ卷分值占全卷总分的25%。考试的知识内容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21%,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古代史约3%,世界近现代史约33%,广东乡土历史约3%。

2.试题内容分布

试题覆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广东地方历史等知识板块。中国古代史有6道选择题和第1道综合题第一小问共21分,占全卷21%,中国近现代史有10道选择题和第1道综合题共40分,占全卷40%,世界古代史有1道选择题共3分,占全卷3%,世界近现代史有7道选择题和1道综合题共33分,占全卷33%,广东乡土历史有1道选择题共3分,占全卷3%。各知识板块占分比例与汕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一致,中外史比例约为6:4。试卷考核的知识点覆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考点分布合理。第一至六册考核内容都能覆盖,广东乡土历史的考查比例维持稳定。

二、试题评价

1.试卷质量数据

题目

题目数

满分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区分度

难度

信度

客观题

25

75

46.81

16.06

0.52

0.62

0.85

主观题

2

25

10.49

6.94

0.63

0.42

0.91

全卷

27

100

57.30

22.11

0.55

0.57

0.91

2.试题主要特点

(1)考点集中,注重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

今年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第Ⅰ卷基本以《考试大纲》中列出的重要纲目进行命制,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历史基本思维能力。第Ⅱ卷试题命题抓住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历史的基础,符合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新生的需要。

(2)试题难度较大,基本符合我市学生实际。

今年第一卷选择题难度较大,平均分46.81分(总分75分),平均分54.09分(总分75分),与中考比较,今年难度系数0.62,去年难度系数0.72,难度系数相差0.1。其中选择题有5道偏难(第5、11、16、17、25题),去年选择题有3道偏难(第3、4、5题均为中国古代史知识),与去年相比难题数量有增加,难题分布范围扩大,5道难度较大的选择题包含了中国史、世界史和广东乡土史知识。且5道题难度系数均在0.50以下,其中第5题得分率最低,平均只有1.04分,难度系数在0.70以上的容易题只有10道,占比40%。

第二卷主观题平均分10.49分(总分25分),难度系数0.42,主观题平均分11.19分(总分25分),难度系数0.45,难度与基本接近。全卷得满分100分的考生有4人,分布在四所不同的学校,相比全市226人得满分,人数大幅减少。全市98分以上人数有158人,其中潮阳实验学校占39人,金园实验中学占32人,这两所学校是98分以上学生人数最多的。

(3)试题突显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如选择题第11题以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试题背景,综合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如第25题以“互联网+”为试题背景,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均为现实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且这两道题学生得分都不高。这样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综合题第26、27题属于考查学生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第26、27题第4小问,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并综合材料,找出其中内在的线索和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且今年试题在选择题中都有体现。

(5)注重采用图文材料,考查学生信息解读能力。

第2、8、13、14、16、17、26题均出现了图文信息材料,试题通过非文字情境设置,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及表格等的解读能力,考查比例与接近,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应关注并重视该变化。

总之,这份历史试题体现了浓郁的新课改理念,立足主干知识,重视基本能力培养,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原则。这种命题风格对中学历史课改起到了正确的导向和推进作用,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了初中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3.试卷存在问题

(1)第27题集中在世界现代史,最好有一定的跨度,如跨近代史、现代史更好。

(2)设问用词建议尽量选用符合大多数初中考生认知水平的比较通俗的说法。如第26题第(3)小题的“契机”,部分学生不明白题意,也不知如何回答;问题的答案建议尽量不要出现重复,比如第26题第(3)小题的“原因”和第(4)小题的“建议”的答案基本可以用同样的表述。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