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同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2023-06-05 09:32:28 来源:现代语文网

2017年大同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大同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2016•江苏连云港•29)右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2.(2015•江苏淮安•15)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是()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设立军机处④大兴文字狱⑤设立锦衣卫

A.①④B.②③

C.②⑤D.③④

【答案】D

3.(2015•江苏泰州•32)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A

4.(2015•浙江温州•17)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一影响的史实有()

①汉??颁布“推恩令”②唐朝??轻徭薄赋③北宋??杯酒释兵权④明朝??改土归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5.(2015•浙江台州•14)长城增修加固后,长城沿线地区()

A.汉族文明高度发展B.边疆守备日渐废弛

C.农耕经济不断繁荣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C

6.(2015•山东烟台•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答案】D

7.(2015•山东东营•3)右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A.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

C.兵家学说D.墨家学说

【答案】A

8.(2015•四川内江•1)汉武帝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以下各项中,汉武帝措施不包括()

A.赠“汉委奴国王”金印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河西四郡

【答案】A

9.(2015•湖北随州•8)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东周B.秦朝

C.西汉D.隋朝

【答案】C

10.(2015•广西桂林•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字第。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11.(2015•云南省•2)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

C.建立皇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12.(2015•广东省•3)“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D.华伦发明麻沸散

【答案】A

二、组合列举

13.(2015•安徽省•11)中外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了______,教授儒家经典。

(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创办于_______运动期间。

(3)日本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______”,学习欧美,发展教育。

(4)创办于1928年的______是安徽近代比较完备的高等学府,刘文典为首任校长。

【答案】11.(1)太学(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3)文明开化(4)安徽大学。

三、辨析题

14.(2015•福建福州•26)西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焚书坑儒”,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一措施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表述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先回答表述的对错〈2分〉,再说明理由〈3分〉)

【答案】26.不正确。(2分)汉武帝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3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15.(2015•福建泉州•21)秦始皇统治时期,建立中央集权,确立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

错误:。(2分)

理由:。(2分)

。(2分)

【答案】21.错误:秦始皇确立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2分)

理由:秦始皇统治时期,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学说(或秦始皇依据法家学说,建立中央集权);(2分)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2分)

四、非选择题

16.(2015•江苏盐城•26)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2分)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清三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和产生的影响。(3分)

【答案】26.(8分)(1)百家争鸣(1分)(2)秦:采取焚书等方式来禁绝其它学说。(1分)汉:通过设立太学等学校(或建立教育系统),采取教化的方式。(1分)

(3)有诋毁清朝言论的书籍。大兴文字狱。(1分)

(4)维护封建统治。(1分)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1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1分)

17.(2015•江苏苏州•30)(6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对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活动都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曾遭受到哪“三次厄运”?(3分)

(2)材料一、二对董仲舒的思想文化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2分)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1分)

【答案】30.(1)三次厄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

(2)不同评价:材料一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背景下考量;要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活动。

18.(2015•浙江杭州•26)(8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合作探究:论从史出】

小灵同学所在小组抽到下面一段材料,同学们据此展开讨论。请你依据材料作扼要阐述。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2分)

【拓展提升:古为今用】

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后,老师又提供了一则新闻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发表观点。

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答案】(8分)(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

措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有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鼓励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2)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罢黜百家(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排斥):有利于思想统一,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持续两千多年。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19.(2015•浙江嘉兴•26)(10分)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是汉代的太学,考试毕业分甲科、乙科两等。按当时定制,考试甲等的就得为朗(郎:皇宫里的官职),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最早设立太学的皇帝是谁?联系材料一,说出太学生毕业后的去向。(2分)

材料二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遍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4分)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联系材料三,谈谈宋代科举考试对文明高度发展的影响。(4分)

【答案】26.(1)汉武帝;(1分)在皇宫为官或回地方为官。(1分)

(2)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4分)

(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分)

20.(2015•山东威海•21)“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或经济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是谁?“陆上要道”是指什么?(3分)

材料二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的一个事例。“开元”是哪个皇帝的年号?(3分)

材料三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至少说出两条)(2分)

【答案】21.(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分)张骞丝绸之路(1分)

(2)开创殿试和武举(1分)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1分)唐玄宗(1分)

(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1分)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言之有理,答对一条即可)(1分)

(4)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有贤能的皇帝统治;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等。(言之有理,答对两条即可)(2分)

21.(2015•重庆A卷•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盐、铁实行官管,由政府垄断。

??摘编自万海峰、肖燕《略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制度》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确实

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逐渐显露,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扼杀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对盐铁经营政策进行调整的目的(2分)

(2)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这一体制得到作者肯定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2分)

(4)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认识。(1分)

【答案】23.(1)打击盐铁富商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分)

(2)苏联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衰退)(2分)

(3)由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到承认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经济。(2分)

(4)根据具体形势,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不断改革创新。(1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它符合题意的、言之有理的答案可同等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分。)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