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高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河南高考历史答案【word版本】

2023-06-17 04:29:39 来源:现代语文网

其一、优点延续。文综历史试卷延续了去年的优点,历史感强,整体平稳,难度降低,能力拓宽。凭这点就给历史教师添了些敢教专业的勇气。令人望而生畏的2011??之间的历史试题,雾里看花,冰冷高寒,凸出难度的设计,难免让人怀疑是考查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的备考试卷。当然,试题设计者的高度的确令人佩服。这便造成强烈对比:命题者??阳春白雪;教师和考生??下里巴人。近两年,历史试题设计的变化,应该是曲高和寡的一种反射。

其二、历史感强。就是说,文综试卷的试题设计凭感觉很历史了,血肉丰满的史实取代着瘦骨嶙峋的史论,似乎正和教材联姻。不像前些年的试题,充斥着艰涩的古文阅读,深奥的哲理辨析,恍惚的文字游戏,让考生和历史教师如坠云里。例如:

26、(2016?全国Ⅰ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阅读试题可知,宋太祖不乐的原因在于其言行“史官必书之”,构成了对帝王的制约,显示了传统史学的威力;联想到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折射出儒家理念的深度影响。春秋笔法下的传统史学起着宗教般的作用。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交融达到了相应的程度,巧妙遮掩了试题的难度,增强了亲切感。相比之下,2011年的试题(全国I卷第26题)就不同了。

黄宗羲在《明夷访谈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此题的文字阅读、思维含量都比较大,且黄宗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博学鸿儒,其思想体现着历史转型、时代变迁、儒家思想体系面临挑战的烙印。再者,黄先生《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学生既要了解著作背景,排解阅读障碍,还需探究其精神实质,准确理解四个选项的概念内涵,难度可想而知。

前者是政治史,有明确的史实可循,后者为思想史,几乎纯粹的哲思。此种情况,反差较大。所以,适当降低考生阅读障碍,从史实中提炼能力要求,平实中透视高远,是自以来,尤其是的历史试题特色。基于这一点,试题历史感增强也是必然的。

其三、主干知识考点布局规范。如下:

可知,12道单选题,中国古代史4道,中国近现代史4道,世界史4道。从表面形式看平分秋色。论及考查内容,则政治史居多,经济史次之,文化思想史又次之。这是以来的新变化,一改近几年思想史内容增大的试题现状。显然,这种模块式教材,不比通史性教材分阶段容易把握,关键在于依据的根本是课程标准。而试题设计人又要照顾时代亮点,区域差别,一标多本的现实。总不能抛开所有教材,天马行空吧。

问答题包括必答题和选答题两种,均偏重政治史,且最大的特点是:涵盖面广,涉及重大问题背后的经济基础,史学理论考核;高于教材,神似教材;具有从发展观点看问题的优势,体现学生探究、自主能力的深度发掘。浅显的课堂已经不可能满足时代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探究能力开发的需求了。因此,所谓的知识考点布局规范是隐性的。当然,也有试题的配值设计问题。

其四:突出能力考查,不避热点问题。

历史试题的设计,突出能力考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共包含四个层次: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它本是动态的过程,然而体现到试卷后就是静态的结果了。如何让学生从静态的课本走向动态的能力发展,再从动态的能力增进到静态的卷面展现,是一个思辩的理性程式。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高考要求的层次度有一个契合程序。这个程序就是研究学生、课堂、高考试题。这里仅就研究试题作浅显的尝试。例如:

(?试卷I)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此题以甲午战争为切口,表层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深层次是中日两国的近代化程度,包含着经济基础奠定和上层建筑建构的问题。试题涉及到甲午战前西方人士对洋务运动的判断,也是对中日两国实力的判断,带有隔岸观花的性质。正如王永涛老师分析的:“当时的中国清政府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成绩显著,尤其是创建的近代海军从装备上优于当时的日本海军,故而西方人士做出如上结论。”这合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可见,平时课堂教学应该有创设情景的意识,适当引导学生曾加其尚缺失的能力训练,即方法训练,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再如:(?试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从基本层面来看,本题以中国古代人口问题为切口,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或者说是知识及能力的迁移,方法和表述的适宜问题。深层次则是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包含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四个层面。试题的设计意向契合我国当今工业化、城镇化趋势下人口流动以及趋向(包括产生的根源、延伸的影响及解决的方法等),体现了社会热点和时政亮点,思路开阔,情景巧妙。当然,也符合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之所谓也。

再说,明确本题时空范畴和界定范围的情况下,审题和语言表述就成了关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有了宽泛的用武之地。第(1)问的“原因”可以从史料寻找关键词语: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结合这些关键词语,从政局特点,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农作物推广,耕种面积扩大等方面归纳。其“影响”则需从“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中得出结论,归纳出人地关系、社会矛盾、自然环境和政局状况等诸多方面。答题时着重点放在“说明”影响上。

第(2)问的“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则从“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严复则认为……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中概括出近代学者不同的主张。题中要求的“并加以简要评价。”这种评价既要把历史人物的主张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有辩证性,不是简单作答。形式上可总可分,总分结合。同时强调“简要”二字。即简明扼要,突出核心。

又如:(?试卷I)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自2011年以来,(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第41题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备受关注,甚至作为衡量高考试卷能力考查的晴雨表。形式上从观点评判、图片辨析、目录阐释、公式应用到今年的经典阅读,灵活性赫然入目。而能力考查的聚焦点从设定论题到自定论题,使得试题的开放性有了巨大跨越。用王生老师的话说:“今年的考题更为‘开放’。I卷的题目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不再细化和进一步明确‘论题’的具体内容。”(《历史教学》上半月刊7期,第11页)

从试题“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的要求可知,一方面,须弄清楚材料的内涵,它包含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议员只能充当“办事员”,人民主权一旦分割将成怪物。另一方面,结合世界史,就需从英法美俄等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史实拟定论题,并就论题简要阐述。因此,“对于今年的考题来说,考生的自由度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开放,为此,阐释和论证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大了。”(《历史教学》上半月刊7期,第11页)由此可知,基本史实的掌握不再是简单的复述,史论的迁移探讨将是重中之重。因为,考生不是就本题的观点而阐发,而是依据题干提供的史论,另拟论题就世界史的史实而阐释论证。无疑,这对于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