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黑龙江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02-12 05:44:10 来源:现代语文网

从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26分到459分,录取位次在38523名到28687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齐鲁工业大学黑龙江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黑龙江录取人数。

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黑龙江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历年录取分数线

1、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8689名;

2、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30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7366名;

3、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4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8687名;

4、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2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5311名;

5、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7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1894名;

二、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历年录取分数线

1、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黑龙江 本一A 456 28689 40
2022 黑龙江 本二A 430 37366 10

2、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黑龙江 本一A 449 28687 40
2021 黑龙江 本二A 426 35311 10

3、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黑龙江 本一A 479 31894 40
2020 黑龙江 本二A 473 33741 10

4、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黑龙江 本二A 477 37202 40

5、齐鲁工业大学在黑龙江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黑龙江 本二A 459 38523 40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齐鲁工业大学保险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吉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齐鲁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齐鲁工业大学和山西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齐鲁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齐鲁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贵州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齐鲁工业大学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齐鲁工业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三、齐鲁工业大学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山东省最大的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历史沿革学校(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至2013年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最大的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汇聚山东省优质科教资源,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打造科教融合优势特色,是山东省新型工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力量。办学条件学校(科学院)在济南、青岛、济宁、临沂、菏泽等地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主校区在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学校(科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平台10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国家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0余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实验室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6个、省工程实验室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基地(中心)3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