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民族大学湖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02-26 16:06:12 来源:现代语文网

从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48分到476分,录取位次在94656名到67922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贵州民族大学湖北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湖北录取人数。

2024年贵州民族大学湖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历年录取分数线

1、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2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4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4346名;

2、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2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9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67922名;

3、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1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7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8161名;

4、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1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9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2133名;

5、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4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94656名;

二、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历年录取分数线

1、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湖北 物理(物理+不限) 本科 484 74346 2
2022 湖北 物理(物理+(政或地)) 本科 493 67922 1

2、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湖北 物理(物理+(政或地)) 本科 479 78161 2
2021 湖北 物理(物理+化学) 本科 491 72133 3

3、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湖北 理科 本二 448 94656 3

4、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湖北 理科 本二 478 68859 3

5、贵州民族大学在湖北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选科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湖北 理科 本二 476 69780 3
沈阳化工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贵州民族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黑龙江科技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湖南科技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贵州民族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内蒙古科技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贵州民族大学和嘉兴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贵州民族大学和临沂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贵州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西藏民族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天津农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河北经贸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三、贵州民族大学介绍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009.8亩、校舍面积共79.6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69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16171人。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96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 177 人,副高职称人员55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19人,硕士学位人员822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545人。其中,有国家“*”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人。学校现有74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类别17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有4个区域一流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3个区域一流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改革试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3个区域一流课程群。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