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衡阳师范学院陕西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02-28 16:48:56 来源:现代语文网

从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18分到492分,录取位次在82915名到17217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衡阳师范学院陕西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陕西录取人数。

2024年衡阳师范学院陕西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历年录取分数线

1、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1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82915名;

2、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20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4547名;

3、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4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69052名;

4、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0510名;

5、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4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3584名;

二、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历年录取分数线

1、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陕西 本二 418 82915 6
2022 陕西 本二 474 18093 6

2、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陕西 本二 420 74547 6
2021 陕西 本二 483 18557 6

3、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陕西 本二 441 69052 6
2020 陕西 本二 502 17808 6

4、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陕西 本二 458 70510 6
2019 陕西 本二 509 17217 6

5、衡阳师范学院在陕西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陕西 本二 443 73584 6
2018 陕西 本二 492 17898 6
合肥师范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兰州文理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新乡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衡阳师范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菏泽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年衡阳师范学院青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衡阳师范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广州航海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新余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长沙师范学院和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衡阳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三、衡阳师范学院介绍

衡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湖南省直属普通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1999年3月,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衡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衡阳师范学院。2001年2月,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坐落于王船山(王夫之)故里、蔡伦家乡所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衡阳市,地理位置优越,北望南岳衡山,南接奔腾湘江,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湘桂高铁、京珠高速、衡枣高速、衡邵高速、衡炎高速等环绕四周,距高铁衡阳东站2公里,距南岳机场20公里。学校办学历史肇始于1904年创办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百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恽代英、张秋人、蒋先云、黄静源、黄克诚、江华、陶铸、张经武、张平化、张际春、曾希圣、唐天际、周里、盛荣华、杨旸、汪瀛、樊芬芳等是我校校友的杰出代表。进入新时期,学校抢抓机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学校以17个A的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0月,学校入选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18年12月,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调整为一本招生。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文明标兵校园”,东、西两个校区面积共2166亩。现有20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学生2.4万多人,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拥有8个省级“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