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北大学新疆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02-26 23:28:19 来源:现代语文网

从西北大学在新疆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西北大学在新疆录取最低分大约在331分到565分,录取位次在8980名到803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西北大学新疆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新疆录取人数。

2024年西北大学新疆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西北大学在新疆历年录取分数线

1、西北大学在新疆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8980名;

2、西北大学在新疆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3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916名;

3、西北大学在新疆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941名;

4、西北大学在新疆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40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665名;

5、西北大学在新疆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4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880名;

二、西北大学在新疆历年录取分数线

1、西北大学在新疆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新疆 本一 458 8980 49
2022 新疆 本一(单列类外语) 331 4916 10
2022 新疆 本一 511 905 18
2022 新疆 本一(单列类外语) 412 803 10

2、西北大学在新疆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新疆 本一 517 4941 52
2021 新疆 本一 552 859 15

3、西北大学在新疆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新疆 本一 540 4665 45
2020 新疆 本一 556 997 21

4、西北大学在新疆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新疆 本一 547 4880 45
2019 新疆 本一 568 1063 27

5、西北大学在新疆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新疆 本一 565 4847 42
2018 新疆 本一 565 1042 31
西北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温州大学和西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西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川北医学院和西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和沧州师范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汕头大学和西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和西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湖南工商大学和西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西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三、西北大学介绍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摇篮”“作家摇篮”。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研究生院,89个本科专业,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