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董卿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范文

2023-06-18 13:19:38 来源:现代语文网

篇一:董卿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范文

上周末,世界小姐张梓琳在央视《朗读者》中,为女儿深情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温暖的文字再加上张梓琳温柔的嗓音,道出了无数女生初为人母时的心声。昨日,张梓琳在接受微信群访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读书心得、育儿体会。同时,她表示不少粉丝留言称受到节目影响开始买书。

张梓琳: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张梓琳和全家人包括10个月大的女儿,坐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她的朗读表演,女儿一会儿看一下电视,一会儿看一下坐在旁边的妈妈,好像听懂了妈妈为她朗读,为她倾注了所有的爱。采访中,张梓琳坦言道,“在经历了那次朗读之后,更加意识到了朗读行为背后的意义,之前对女儿更多的关注,是生活方面的细节,而这次朗读之后,女儿听得很认真,婴儿也可以听懂妈妈的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朗读是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朗读者》掀起全民朗读热潮

张梓琳透露在自己的微博里面有不少粉丝留言称,“看了《朗读者》后,有很大的读书的冲动”、“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之后,仿佛又有了学生时代对于读书的那种冲动”,甚至还有网友留言已经在去买书的路上。对于《朗读者》的开播掀起全民朗读热潮,张梓琳坦言,“这个对于栏目组,还包括董卿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因为他们如此费心,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档节目,我也相信他们也是为了让大家重拾这个朗读的习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的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事特别棒的一件事情。”

篇二:董卿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范文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周六晚上收看这个节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锁定央视一套,静待《朗读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旧一袭白裙,依旧笑容绽放,依旧口吐莲花……这一期的主题是“选择”。

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演员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成就影帝梦想;托福满分的耶鲁学霸秦?飞,选择回国做“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奉献基层;著名作家麦家,选择小心翼翼陪伴儿子度过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员徐静蕾的人生,因为选择坚强而更加精彩;“汉字叔叔”理查德选择为汉字贡献所有;曾是医院院长的郭小平,选择了做国内唯一一所红丝带学校校长,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这些选择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爱跟自己较劲的王千源,一次重要的选择让他因电影《钢的琴》获得影帝殊荣。王千源朗读的内容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托福满分的秦?飞热爱脚下的泥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到农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的举动影响了一个精英群体。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秦?飞朗诵的内容是迟子建的《泥泞》。

著有《风声》《暗算》的作家麦家,一度与叛逆期的儿子关系紧张,儿子曾经对他关了3年的房门。3年,1095天,作为父亲,麦家选择坚持陪伴,坚持教育,不放弃开导儿子,不放弃对他的培养。麦家朗诵的内容就是他为儿子写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话语里是沉甸甸的父爱。

为什么徐静蕾要选择当演员?是什么机会使她决定导演一部电影?导演不同类型片子的背后,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这又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徐静蕾朗诵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

美国汉学家理查德?西尔斯,一个美国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国汉字来源演变,为此常常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心气却一如少年,他被网友亲切地叫做汉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打电话给朋友说再见;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无疑问我会电脑化《说文解字》。”1994年,汉字叔叔44岁时,一场严重的心脏病让他走到了生命的边缘,让他对毕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断。理查德?西尔斯朗诵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郭小平是校长,也是父亲。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这里的孩子,都叫他爸爸。郭小平朗诵的是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如果》。

篇三:董卿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范文

今天,在和英语小组成员讨论的时候,无意间讨论到老师要求看的电影。《朗读者》被大家公认为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并一致认为电影的最后的一部分很深刻,不过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看。

回到宿舍我立刻翻开了这部吸引众人的电影,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连贯性很好,并且电影以一种回忆式的方式上演,现实和记忆的结合的很密切,很容易时观看者在脑海中形成故事的整体。

整部影片围绕朗读者展开,电影开始的片段,看着基本跟一部乱伦片差不多,两个相差接近二十岁的男女主角,开始了一段不正常的恋情,一种以性开始的恋情。但是认真观看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女主角到后来要求男主角在做爱前,必须的先给她朗读一段故事。看到了朗读,你可能和我一样,以为自己已经开始抓住故事的主线。不错,这确实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光开始那些东西,我们还很难把握准到底女主角的这个习惯和表达一部电影有什么关系,还有故事究竟想表达什么。故事慢慢进展,男女主角关系开始破裂了,男主角感觉自己不受重视,自己回绝同学们替他过生日的要求,来陪女主角一起,但女主角却不闻不问,还因为一些小事无辜乱发脾气。但此时的女主角也为自己要被升职调离,而感到困惑。两人不欢而散,结果此次离别却是一次长时间的分离。

下一次的见面却是在一次法庭上,男主角已是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了,而女主角却是被审判者,理由是她为纳粹党做过卫兵,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在犹太人被关的教堂失火了,按照人性的标准,卫兵们应该开门救那些人,但是他们没有。在一份当时这六名卫兵上报的报告面前,其他几个卫兵开始团结起来一起说是女主角主使报告也是她写的。所以法官要求女主角验笔迹,但是只有坐在下面的男主角知道,女主角不会写字。奇怪的是女主角没有验笔迹,她却出人意料的说了句,我看没有这个必要了,报告是我写的。在今天聊天的时候,有同学也说了,她为什么不肯说自己不会写字,而承认是她写的呢?我想这也正是全片把朗读者这个意思升华的阶段,女主角由于不会写字,但她有很爱文学,或则她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她不愿承认自己不会写字的事实,所以习惯了听别人为自己朗读,来弱化看不懂书这个缺点,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纳粹营里,在和男主角交往时要求他们为她朗读。而她承认报告是她写的很显然还有一个原因,对一个不懂法律的人而言,她根本就不知道她承认这个报告是她写的需要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这也是从一个卫兵的角度,重新阐释纳粹,对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人而言(可能当时她有亲人),为纳粹工作只是因为那份工作工资更高,杀死那么多人也只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牢房给新来的犯人,需要腾出房子来,在她看来如此正常的一切,确是在常人眼中如此恐怖的景象。这也使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一个纳粹军官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在他眼中那只是在服从命令,做自己职责份内的事情,文章的最后还提到了一个政治的方向偏离,比人心险恶还要可怕万倍,我觉得从影片中也能看到一些类似的地方。

朗读还在继续,女主角坐牢了,生活对她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混混沌沌。直到有一天,男主角回到家,开始直面自己内心的愧疚,他开始是用磁带朗读书本,并把磁带和录音机给女主角寄过去。从此女主角也重新开始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念,在几次收到磁带后,她从《牵着狗的女人》开始学着写字,逐字逐字的学,并开始给男主角写信,在受到了很多信之后,男主角并没有回任何一份信。一次又一次对男主角可能回信的期待,变成炮灰之后,女主角似乎是迷失了。到最后女主角出狱监狱前,监狱方面给男主角打了个电话,希望他给女主角找一个工作和住的地方,之后男主角来到监狱,两人终于见了面,面对眼前白发苍苍的老人,男主角还是问了一句,你会想起以前吗?这句话道出了男主角一直没有过来看女主角和他当时没有去帮女主角的原因,她无法接受女主角在纳粹时期犯下的错。而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女主角以为是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在她的内心中,还是一如既往的认为,那只是她的工作,她并没有犯下如此大的罪。这似乎也是在告诉我们一种朗读中的误读,没有她的经历就不要把自己主观的认识强行加在她身上。最后女主角选择了自杀,并把她的遗产留给了那个大火幸存者的女儿,还在遗嘱中写到和麦克说声HELLO,这似乎开始告诉我们那是一种重新认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则她不愿再面对这已经不属于自己的尘世,因为这里没有人可以理解她。

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来到美国来完成女主角的遗愿,在面对那位火灾幸存者的女儿的时候,她跟他说了那么一段话,奥斯维辛不是什么大学,也不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那里有的只是苦难的生活。也许影片是想告诉我们,不管是作为遇难者还是实施者(卫兵),他们的动机,他们的苦难其实不是我们所能体会,所能朗读的。我们要的不是去批评,去判断,而是留历史一个真相,给已故者一份安宁。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