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

2023-06-08 02:01:57 来源:现代语文网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一】

近期,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片”,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点击率排行占据各大排行榜前列。该剧旨在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防腐提供警戒。

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荧屏上,并不缺少各种偶像剧、穿越剧、宫廷剧,真正缺少的是写实剧,而《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写实剧。在满屏尽是浮夸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是一股清流,显得有些标新立异,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具体来说,这部电视剧既做到了尊重现实,也做到了追求艺术。理想的文艺作品,人们真正希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既有现实又有艺术。一部作品被认可,未必需要有现实性,但一定要有艺术性,需要通过自身艺术魅力,去打动和感动受众。反腐剧一旦播出,就再也不是单纯的价值输出了,而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选择接受。这就是艺术性的问题,作品需要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的名义》正是一部有艺术性的作品。剧中共有三条线索:一是办案,揭露腐败对人民的伤害;二是官员,展现被卷进腐败案的官员间的斗争;三是百姓,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遭遇。三条线反映了现实生活,加深了该剧的深度。正如导演所说,“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件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市场出现了只要艺术性不要现实性的倾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盲目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忽略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误导了广大电视观众,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人民的名义》以其神形兼具的姿态出现,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交错融合。告诉我们,市场永远都存在高层次的作品需求,只有做到了艺术与写实的表达,作品方能广为流传。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二】

近日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出品56集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笔者据悉京师某银行各级党组织把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确保实现党员、干部全覆盖。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以成为党员“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的重要学习内容。为进一步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我们全国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组织开展观看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

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两学一做”体现在生活中,每个党员干部要学党规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要做到“三严三实”,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严于修身,*希望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修身齐家为人民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积极走近群众中,而且要深入群众中。毛*说过:我们的党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待人友好,与群众相处融洽。

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两学一做”体现在思想品德上,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系列讲话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平时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要求进步,在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保持一致,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群众的各种活动。

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两学一做”需要一缕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当代我们需要一种情怀唤醒春雷,需要一出传奇激荡人心,需要一部作品代言人民。希望在这场易风易俗的大变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三】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没有“小鲜肉”和“流量担当”的加持,却依然高居收视率榜首,观众对于反贪腐的关注度可见一斑。剧中一个腐败官员的“双面人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活艰苦的父母官,私底下却坐拥“黄金屋”,画面震撼,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诚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的案例也是数见不鲜。“贪腐”问题缘何而来,如何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些官员之所以敢“顶风作案”除了自身思想松懈、自律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使他们的“歪脑筋”、“小心思”有了可趁之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已经深入民心。古语有云:“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贱国”。“腐败”问题其实是存在在体制内部的“大祸根”。根治“贪腐”问题,首先,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在端正领导干部思想的同时,使他们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让权力行使更加科学;其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权力监督,让这些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动员群众监督,让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化,运用“互联网+”等电子政务系统,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群众的监督举报渠道,建设阳光政府。

“徇己之心切,则至公之理;贪仕之性彰,则连接之风德”。笔者认为,反腐永远没有“剧终人散”,只有我们以“人民的名义”不断的把反腐的铁笼扎的更密、更紧、更牢固,念好反腐的“紧箍咒”才能让大大小小的贪腐现象无处藏身,让百姓的获得感更足。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四】

最近一部反腐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意外走“红”了,不但收视率和好评度持续攀高,还赢得了一大帮“92中老年”网友铺天盖地的热评。这部剧之所以能“红”,除了剧情跌宕起伏、反腐题材劲爆、演员演技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官场百态的艺术化再现,传递出了一种立党为公、用权为民的正能量与价值观。从这部剧的走“红”,笔者得到了以下三点感悟。

权力需要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犹脱缰之野马,必然滋生腐败。剧中开篇就是某省会城市分管项目招商的副市长,在某高级酒店参加企业招商活动时觥筹交错的场景,除了现场多个企业老板排队敬酒以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这位副市长系着“LV”的皮带,不禁让人联想到了“表哥”和“房姐”,而这位副市长果然也是贪腐的“人设”,剧情发展没多久就“跑路”了。令人遗憾的是他因贪腐问题“跑路”后,当地党委和监督部门竟然没有事先察觉和控制。由此可见,党内监督无禁区、无例外,无论职务高低,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监督,同时还要从细微处发现干部贪腐的端倪,不能对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生活表现没有洞察,尤其是让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监管成为“南柯一梦”。诚然,当前党内监督确实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但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和新常态下,我们的反腐制度会越来越健全,拒腐防变的“篱笆”也会越扎越紧,让贪腐分子无处遁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是不是真心干事,群众往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表现在行动上。从《人民的名义》开头几集放出的剧情来看,里面的领导干部可谓个个深藏不漏,角色的好坏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定义。其中“达康书记”一角就迅速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笔者认为“达康书记”之所以能迅速圈粉,不光在于演员有演技,还在于这个角色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一心盯着“GDP”让人觉得有些不妥以外,他雷厉风行、手段强硬,并且能办实事,尤其是在处理大风厂“血拆事件”过程中,给老干部陈岩石披衣服、让工人们先吃饭等情节,足以表明“达康书记”是一个实在人,这和剧中某些领导干部一心想着自己的升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大风厂之所以引发“血拆事件”,也和领导干部不关心民生、只想着政绩甚至一心想着贪腐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忽略了民生甚至q####j了民意,老百姓就会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回应和惩罚,不管当多大的官,为人民服务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官一定要表里如一,两面派的人生,只会一面更比一面坏。《人民的名义》刻画了当前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干部的正面形象,但也反映了贪腐干部的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两面派作风。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城府极深、滴水不漏;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有的干部虽然平时骑自行车上班、住在老式公寓楼里吃着炸酱面,但在外却有隐秘别墅,且藏有大量贪腐得来的现金。前两年媒体披露的被查处的国家发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就藏有人民币2亿余元。这样的干部可谓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两张皮”,影视剧和媒体曝光这样的干部,能使我们睁大眼睛、辨明是非,时刻警醒自己不在思想上滑坡,不在行为上出轨。也只有摒弃丑恶、追求高尚,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才能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干净的心灵和清白的名声,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五】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