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引领和联系群众方面问题

2023-06-07 01:54:26 来源:现代语文网

教育引领和联系群众方面问题一

一、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甚至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中不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而是为自己着想、为政绩着想,群众利益与地方发展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甚至把党放在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如某地一领导面对记者采访时竟质问“你们究竟是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

(二)工作方法落后。*条件下,社会阶层多元化,群体利益多元化,利益冲突增多,解决难度增大。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一些党员不加强学习,缺群众工作的本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方法简单粗暴,喜欢命令式强迫群众服从。在信息化背景下,有的党员缺乏运用法律手段和舆论手段来动员、组织、指导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少数基层党员中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的现象。一些人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三)不会协调群众利益。过去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则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群众与地方政府、群众与企业以及群众间的利益冲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少数党员干部不会协调群众利益,在遇到复杂的群众问题时往往采取“拖、躲、捂、推”的办法,既:遇到难题绕着走,任期一到,拍屁股走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前门来,领导后门溜,群众烦心事,一躲了之;怕暴露问题,影响升迁,掩盖矛盾蒙混过关;对群众的诉求推来推去、转来转去,让群众跑来跑去。

二、群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分析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原因。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弱变强,是因为我们老一辈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念,为广大穷苦百姓打天下,谋福祉。当我们党执政60年后,党内少数领导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忘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极少数党员干部更是见利忘义,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站到人民的对立面。

(二)作风飘浮脱离群众。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深入基层的扎实工作作风。一些干部工作在县里住在市上,或者工作在乡镇住在县城,下基层也是车来车往,蜻蜓点水,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也认不到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作为负担,觉得群众素质低打交道麻烦,看见上访群众就头痛。遇到群体性事件,就束手无策,举措失当,驾驭不住局势。一旦为群众做了点应该做的事就大肆宣传,自以为是。群众形象地说:交通便利了,干部离群众反而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和群众的交流反而更难了;干部文化水平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降低了。

(三)工作目标错位漠视群众需求。发展是第一任务,但也不是经济繁荣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今经济发展了,一些地方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却降低了。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在抓发展时牺牲本地的生态环境和群众利益,甚至漠视群众利益,与民争利。所以有识之士指出:干部在GDP的迅速增长中陶醉,而群众却在安全感和幸福指数的不断下滑中埋怨。当前,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希望党和政府化解他们因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被剥削感,不公平竞争导致的被侵害感,社会保障有限导致的不安全感。作为执政党,我们不能回避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教育引领和联系群众方面问题二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简言之,就是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现实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配、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一、最好的教育是引领和影响

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笔者思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看到不少学生在读《平凡的世界》《看见》等书籍,起因只是课堂上老师说自己在读这些书。突然明白,价值观教育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引领和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

何谓引领?何谓影响?汉语词典的解释:引领就是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影响则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好的教育是正面的引领,而不是简单的否定。肯定和鼓励就是正面的引领,发现学生有一些好习惯、好苗头,就应该及时表扬和强化。希望学生具备怎样的优点,可以当作他已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去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正面引领。这样做,既肯定了学生,给了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同时也传递了我们的希望,人都愿意成为他喜欢的人希望的样子,这就是价值观的引领。反之,如果我们发现学生有了什么不好的习惯,除了指出,千万不能去强化,强化除了让学生难堪,对价值观的培养毫无益处。《鲸鱼哲学》告诉我们,越注意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注意力就像阳光,我们注意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

好的教育是积极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影响体现为一种表达方式。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说,“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被提出来时,要是方法得当,那么人们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笔者的理解是,当我们说“这件事我会怎样做”,是影响,说“这件事你要怎样做”,就是说教。当我们对学生说“你要怎样做”的时候,他会本能地抵触。当我们说“我会怎样做”的时候,学生的状态是放松的。潜意识里,他会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做。希望学生去看某一本书,老师可以先去读,然后告诉他们,“我在读这本书”或者“我读了这本书”,甚至老师可以买一本书,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价值观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引领和影响的运用策略

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主渠道应该是课堂。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承载着价值观,可以利用文本内容进行正面的引领。如语文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外化体现,都用最简单的故事教给学生人世间最基本的准则,传递给孩子们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懂得爱、温暖、责任与感恩。譬如,在《灰姑娘》的故事中,她母亲那句“勇敢而坚强、仁慈而善良”,成为灰姑娘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正是这种信念使得灰姑娘与王子相遇并得到王子的青睐,到最后华丽转身,有了美好的结局。

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先生写父子之情的经典篇目《背影》时,讲到父亲历尽艰辛给儿子买橘子那一段时,播放了一首由背影改编的歌曲,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让人感动的气息。听着抒情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注意到生活中父亲为你所做的事了吗?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老师又在黑板上写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孩子问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给他们听后,大家纷纷起来诉说父亲的好,并表示以后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理解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既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领会到了亲情的珍贵,这就是很好的价值引领。其实,不仅语文、政治学科可以传承价值观,数学、历史、体育、音乐等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引领,让课堂成为人的社会素质的“第一炉灶”。

其次,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承载着价值观,可以通过教学形式实现积极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中对待学生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待他人的方式,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持久的影响。老师严谨专业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可以传递平等、尊重、合作、互助的价值观,融洽、愉快、紧张有序的教学气氛,可以传递和谐、民主的价值观……这些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讲台上,更在办公室、在校园、在其他一切没有老师出现的场合,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中。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题教育,如主题班会、专题报告、校会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专题教育而言,首先要有旗帜鲜明的观点,这是一种正确的引领。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了母亲的微笑、每天进步一点点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价值观的引领。与此同时,专题教育选择的典型的事例,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一堂班会、一场报告,一次讲话结束,学生最容易记住的,除了明确的主题,就是期间穿插的有趣的例子,因为例子经常是生动的、具体的,也是轻松的。举例不留痕迹,却是效果最好的教育。

三、引领和影响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因此,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反思我们的一些教育口号,在价值观方面是值得商榷的。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的导向与平等的价值观如何协调?还有,在引导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样可以加分;鼓励孩子加入党组织的时候,对孩子说,以后找工作有利;甚至在帮助困难学生的时候,也强调优秀的困难学生……这样的教育,会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呢?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讲“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这个问题时,设计了一些情景,表达了情景中不同劳动者的不同希望和需求,然后问学生,作为做出最多贡献的那个人,如果按需分配,你干不干?如果平均分配,你干不干?内容没有科学性、方向性错误,但这样的表达却是值得商榷的。平均主义确实是一种落后的观念,按需分配在现在的生产力条件下也是不可能的,但按劳分配并不是最先进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只是从现阶段生产力条件出发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选择。老师这样的提法,在强调按劳分配必然性的同时,过分强化了付出与回报的对应,就让学生觉得该我的就是我的,而过分在乎和计较这一点,就很难成为一个大气的人。这样的价值观,不应该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

最后,想说一个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小故事:一位母亲带着三岁大的孩子,从正在进行水管作业的工人们身边路过。她边走边告诉孩子:“多亏叔叔们辛苦地劳动,宝宝才能喝上甘甜的水。来跟叔叔说句谢谢再走吧!”又一位母亲带着小孩,从同一个地方经过。她这样对孩子说:“宝宝要是不学习,长大就只能干这种活。”价值观就是这样教给孩子的。第一位母亲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的,是人与人需要相互扶持、对劳动心存感激的观念。而第二位母亲则给予孩子对职业的偏见,以及以学历论高低的价值观。这就是价值观教育,这就是引领和影响,很简单,又无处不在。

教育引领和联系群众方面问题三

6月12日,州党委常委、库尉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市“访惠聚”领导小组组长、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临时党委第一书记薛斌主持召开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临时党委第一次工作例会。他强调,工作队要按照*“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要求,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会议讨论通过库尔勒市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临时党委工作制度,听取了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自进点以来的工作情况,英下乡开展集中整治工作情况以及各“访惠聚”工作组组长就“访惠聚”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薛斌说,召开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临时党委第一次工作例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加强重点乡镇集中整治工作队对所辖村(社区)工作组(队)领导关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推进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州派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按照自治区和自治州党委的集中整治工作要求,根据辖区特点,从突出组织领导,强化维护稳定上下联动,突出制度建设,形成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突出宣传教育,传播维护稳定正能量;突出重点问题,整治维护稳定薄弱环节四个方面,全力推进集中整治工作并取得新成效。英下乡党委能够结合英下乡实际,围绕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落实工作任务,做了大量工作。

六个“访惠聚”住村(社区)工作组都能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把六项工作任务统领起来,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切实做到凝聚民心民力,为做好集中整治工作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薛斌指出,集中整治工作要强化思想认识,党委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集中整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各临时党委副书记、委员要敢于担当,主动承担责任,跟踪抓好落实。要注重协调配合,严格落实临时党委各项工作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交换意见,推动工作落实,市“访惠聚”办公室集中整治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了解工作开展情况,确保上级与各集中整治工作队、住村工作组(队)信息交流畅通高效。要切实履行职责。临时党委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组织全乡集中整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执行集中整治相关的制度,协调督促落实好整治工作队的各项任务,形成维护稳定的有效合力,集中整治工作队要全身心地投入集中整治工作中去,多承担一些工作任务,要建立季度考核制度,对住村工作组(队)每季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住村工作组(队)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薛斌强调,集中整治工作要夯实基层基础,要围绕四项任务,做好集中整治工作,建强基层组织,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引导群众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去极端化”是“访惠聚”工作的重点,也是集中整治工作的重点,工作队和工作组要用“五把钥匙”解决好“去极端化”的问题。群众工作既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我们要按照*“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要求,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必须是实打实的,一件事一件事去干,一个人一个人去做好工作,要按照“到人、管用、有效”要求,扎扎实实去做,来不得半点虚假。

英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临时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委员,各工作组组长,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市委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